会对个人产生直接危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更容易以游戏的态度随意地表达意见。这样一来,特别是当所谓的共同信念与其他事物相对抗时,在网络空间中发起的共同抵制往往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声势和规模。抵制Marketplace行动是网络空间中共同抵制的一个典型案例60:
1990年4月,美国著名的软件公司莲花公司和拥有消费者信用数据的伊奎法克斯公司联合公布了一种名为Marketplace: Household 的产品。这是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商业信用数据库,它包括8000万个家庭成员的姓名 、地址、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购物习惯和收入水平等信息,还用50种图案形象地对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作了标识。商家可以根据需要购买这些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然而,这个产品未待正式推出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消费者个人、团体甚至计算机专业工作者社会责任委员会都站到了反对者的行列。他们反对这个产品的理由十分简单:它违反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由于美国人喜欢将隐私权意识形态化,在互联网上立即形成了一场强大的抵制运动。在网络论坛上,有人煽情地指出:我感到吃惊,居然有人想象用这种塑料的东西,来控制整个世界……虽然没有任何核心领导,但是经过粘贴、复制、增删之类的简单步骤之后,反对的声音在不同的论坛之间得到了频繁的传递。尽管并非所有的参与者都认为莲花公司的产品会威胁隐私权,但或许是群体的旨趣左右了他们,也或许只是为了起哄,抵制很快就成了气候。更有人将莲花公司的电话、地址和执行总裁的电子邮件地址公布于众,其后果可想而知。莲花公司在网上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对反对者给予了回击。但是,由于无从了解反对信息的来源,他们无法平息风波。在整个抵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参与者如何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一个反对者说他的信息来自网上有声誉的人。由此可见,网络空间中迅速崛起的抵制行动是轻信和对信息的随意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反对者不过是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反对什么。最后,在1991年1月23日,莲花公司宣布取消这个产品,并称其原因是公众的关注、对产品的误解以及引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费用超过了最初的设想……
这个案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1) 由于缺乏把关人,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与谣言的传播十分相似,试想,如果有人借网络传播谣言,在某些偶然情况下,可能会酿成巨大的混乱;
(2) 如果有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网络开展抵制活动,其强度可能更大,甚至连国家机器都难以对其加以控制;
(3) 网络空间的去中心性使得破坏性和对抗性的群体行动较建设性的群体行动更容易进行,如果任其发展,网络解构性和破坏性将远远大于建设性和整合性。
三、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带来了一种有别于物理空间的交互性,网际交往因此成为一种特异性的交往方式,而在此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更为基础性的问题: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认同。所谓身份认同(identity),简单地讲就是每个人对其自身的身份和角色的理解与把握,身份认同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础,在网络空间中也是如此。在网际交往中,准确地认定他人的身份和稳定地表明自己的身份依然是相互理解和评价的基础。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身份认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物理空间中,身体的相对稳定性使每个人的身份是单一确定的,但在网络空间中,所有的感知都要通过信息方式传达,信息可真可假,身份成为信息虚拟的产物,而不再是单一确定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都可以制造出多重身份,但这种身份虚拟又不会是无限度的,一方面,身份的制造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力、知识和阅历,使其虚拟身份为他人认可;另一方面,虚拟身份者能够适应拥有多重身份的生活,对自我形成某种具有相对一致性的认同。
1.网络社群中的身份虚拟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许多网民的交往空间,一些较为固定的网际交往形式在网络空间中导致了网络社群(community)的出现。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们只有在确认对方身份的前提下,才能够理解和评价交往的意义。在网络社群中,尽管交往活动对身份的要求远不及日常交往严格,但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仍然是网际交往的基础。
在网络社群中,参与者的身份是虚拟的。所谓网际身份的虚拟首先表现为身份的电子文本化,即利用以文字和图符为主的一系列信息来描述主体的身份,也就是德里达所说的电子书写。这实际上可称为一种虚拟实在,即以作为主体拟象的电子文本对主体进行的仿真,或者说主体通过其书写的电子文本确立其网际身份。对此,马克·波斯特的评价?在主客体的边界上书写。他指出:
人类面对机器,其关系像照镜子一样,令人焦虑:电脑作为机器以它的非物质性模仿着人类。电脑的这种镜像效果(mirror effect)使得书写主体双重化;人类在机器可怕的非物质性中认出了自己。61
网际身份的电子文本化进一步导致了网际身份虚拟的另外两个特征:其一,身份的流动性(identity fluidity),即在线(online)身份是建构性的而且不一定与离线(offline)身份(真实身份)相近;其二,等级重建(renovated hierarchies),即在线社会等级关系的出现重建了一种与离线社会等级关系不同的等级。这三个方面是我们讨论身份虚拟过程的主要思考向度。 身份的电子文本化
从每个网民最初上网的那一刻起,网民的身份就开始电子文本化,其过程一般是匿名的,结果导致了身份的虚拟。
首先是注册。网民不论是申请邮箱、论坛会员或成为其它用户,都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而后他们才能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些最初的电子数据中,仍然可以找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痕迹。以邮箱地址为例,许多政府机构、研究机关和教育等组织的邮件服务器的帐号往往表明拥有者的现实身份与这些组织有一定的联系;而后发展起来的网络服务商提供的邮件地址则可能体现出拥有者对某些服务商的偏好。然后是自我描述。在许多虚拟社群中,进入者除了要选择网名,还必须作自我介绍性的描述。例如,在全球电子链接WELL中,每个成员都要写一个自传,以便别的成员了解他们,这类描述实质上反映了参与者的书面杜撰能力62。当电子文本所显示出的主体身份反映出某种鲜明的个性时,这种身份就会被社群成员所接受。换言之,虚拟社群是为个体展现其以电子文本虚拟身份的能力而建立的。
以电子文本虚拟身份会导致两个问题:身份的透明度问题和身份的稳定性问题。所谓身份的透明度,是指在线身份与离线身份的关联性而言,直接关联的即为完全透明,没有任何关联性的即为完全不透明,更多的情况下是部分透明。身份的稳定性一方面指某一虚拟身份的内涵随时间变化的相对不变性,另一方面涉及相对稳定的虚拟身份的维持时间。
身份的透明度是在虚拟身份间的虚拟交往中被双向揭示的。一方面,主体可以以其生活经验虚拟出某种身份,也可以尝试性地在虚拟他者的身份的过程中积累作为他者的经验;另一方面,主体的所提供和表白的各种电子文本本身又要接受其它成员的解读,在交往中,仔细解读这些电子文本,往往能够觉察出电子文本的书写者有意隐藏的一些内涵。这样一来,主体所蓄?书写的身份与他人所解读的身份之间就会出现十分微妙的关系。
由此使身份的透明度又涉及一对伦理范畴:信任与欺骗。信任的获取在网络中有时是很困难的。例如,如果你想假冒黑客或对高技术上瘾的geek将是十分困难的。但反过来,在网络社群能够容忍和感到安全的范围内,获取他人信任或信任他人往往并不复杂。无疑,当主体以电子书写的方式描述其身份时,他所进行的活动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