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有信息把关人,但许多是无控制的,一切都由参与者决定。BBS即电子公告牌,是网上的非实时匿名公共留言区,是自由言论的场所,虽一般设有信息把关人,但恐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很少采取强制删除行动。IRC即网络聊天系统,其实质就是实时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匿名交谈。MUDs即多用户地牢,起初是一种实时的在线多人虚幻角色扮演游戏,后又有许多演变为各种社会论坛19。
加密技术对于保护隐私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一般的加密措施由共用密匙和个人密匙组成,当我们向某人发送信息时,可以用他的共用密匙对内容加密,他本人收到信息后再用他的个人密匙解密。使用高位密匙(如128位)者可以完全免于各种形式的监视,这引起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不安。他们所主张的解决办法有二:一是限定密匙长度,使之在必要时易于破译,二是使用密匙者向第三方提供一套密匙,必要时安全部门可以获得这套密匙。
4.网络文化及其研究
网络文化已经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是理解网络空间的重要语境。在此,我们先叙说网络文化现象,再简介网络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网络文化缘起于黑客文化和吉布森等人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黑客最初是一群无组织的编程迷。大约在1959年左右,MIT就出现了第一批黑客,还提出了所谓黑客伦理:反对集权和权威主义,强调人们拥有绝对的信息自由和使用计算机的权利,主张利用计算机过上更好的生活20。1970后随着微机的出现,黑客多为通过个人计算机和联网入侵和破坏计算机与网络的个人,黑客文化被视为反文化。在吉布森等人的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电子人(Cyborg)和能够形成交感幻觉的网络空间等假想物本用于反讽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却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了黑客文化和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的范畴,发展为一种与计算机媒介通信和在线交流相关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还包括网际欺诈(flaming)、信息滥发(spamming)、网上狂言(ranting)等现象。随着网民的增多,网际逐渐形成社会连接感,网络社会学和网络文化的研究者提出了网络社区/社群21(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的概念,并认为存在交易的网络社区、旨趣的网络社区、交际的网络社区和幻想的网络社区等四种网络社区22。虚拟社区/社群(virtual Community)23、电子村(electronic village)24、网际社会(cybersociety)25等概念因此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出现了前卫和反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中既有前卫的黑客、虚拟实在的迷恋者和网虫,也有吸毒和吸食致幻剂者、神秘主义者、网络性爱者、邪教与政治狂热分子。因此有人将与此相关的网上社区称为网络溺河(Cyberia)26。
网络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有二:媒介文化理论和后现代文化理论。
从媒介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是麦克卢汉意义上的电子媒介的最新形式,是一种具有全方位整合力的媒介。在麦克卢汉等媒介文化研究者看来,媒介即讯息,新媒介就是主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延伸,并将媒介的历史划分为部落文化阶段的口头传播,古登堡阶段或个人化阶段的印刷媒介以及新部落文化阶段或电子文化阶段的电子媒介27。循此进路,美国学者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历史可能按符号交换情形中的结构变化被区分为不同时期28,由此提出了与生产方式类似的概念信息方式,并将信息方式分为符号互应(symbolic correspondences)的口头传播阶段、意符再现(representation of signs)的印刷传播阶段和信息模拟(informational simulations)的电子传播阶段。但是,波斯特所关注者,不再是进步主义意义上的历史发展阶段29,而是主体如何通过信息方式在交往行动和交往结构中被构成。他不再从麦克卢汉的人的延伸的理路,仅将网络的出现视为主体的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是进一步将阐示的对象聚焦于主体本身:当身体不再有效地限制主体的位置时,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因此,波斯特认为,网络等所带来的是以双向去中心化的交流为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30。另一些媒介文化研究者则直接关注网络空间本身。Strate指出网络空间意味着类推式(如音像等)和数字式通信方式将大行其道31。而Meyrowitz的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 )理论则指出网络空间使我们进入无感觉地带(no sense of place)32。在媒介文化研究者看来,网络空间里不仅正在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空间中的文化的前提,我们会日益发现主流文化将以各种方式效仿网络文化。
黑客和网络朋克无疑揭示了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文化属性,而实际上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一直是当今后现代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33(1979)中谈到了所谓信息学权霸,即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影响到了知识的传播,使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被当作有用的知识。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仿真与拟像》34(1983)和《象征交换与死亡》35等中论及的仿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显然包含了对虚拟实在的思考。政治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则将后现代文化、晚近资本主义和网络联系起来研究。德里达36和利奥塔37还专门讨论过电子书写。德勒兹在《千座高原》中,将后现代社会视为去中心化和去主体化的,认为游牧式思维(nomadic thought)将替代国家式思维(state thought),杂多的非权力聚合体(assemblages)将对国家等权力聚合体产生有效的抵抗38。这令人联想到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空间的逃逸式抵抗。值得指出的是,在许多有关网络的讨论中,被后现代主义自身作为理论资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视为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网络空间中的交往
现实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一种新的交往空间,网际交往是一种亟待深入研究的新的交往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讲,网络为人们的传统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通信工具,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本身已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进而形成了网络亚文化群的网际交往形式。为了讨论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本节首先分析网际交往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网际交往的若干逆悖性特征,然后,探讨网络空间中的情感和爱欲,及由网际交往衍生的网上与网下的群体行动,以此分析网际交往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
1.网际交往的内在动力机制
美国网络社会学专家莱恩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在谈及他长期的网际生活体验时指出:在网络交往所形成的网络社群中,明显地受到了经济旨趣的影响,其中可能包括大量以信息作为商品的交易,然而,网络最终所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39事实表明,人们正在使网络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空间中展开交往行动。那么人们为什么对网际交往有如此热情呢?依据相关研究,促成网际交往的动力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建构新的社会网络、确立网际社会地位和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 寻求注重内涵的交往
一般来讲,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互交往是由于他们能够取得信息、获得他人的物质与情感支持、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以及获得群体归属感。从理论上讲,一般人都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实现这些愿望。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要受到性别、种族、资源、社会地位等身份因素和个人的相貌、体态、表达能力等交往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上述意愿。这其中的根源就涉及到了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