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胡卫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关于近代基督教进入中国的意义,无论是从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性的叙事角度来予以论述,都隐含着这样一种话语结构,即基督教本身处于道义上的优势地位,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则是被改造的对象。只不过前者凸显的是宗教的启示意义,后者彰显的则是文化的启蒙意义。以教会医疗事业而论,身体拯救对于福音传播的工具性意义成为传教史关注的重点,而教会医院在体制和技术上的进步性对于中国社会的示范效应则是现代性话语的中心内容。然而无论是启示还是启蒙,都要设定一被“启”的对象,本土社会不免在充满慰藉性的关怀中被高度抽象与简单化,沦为一个固闭的静态物象,本土社会自身机制所具有的高度活力及其在容纳外来事物时所展现的主体性则基本被忽略了。基督教究竟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它与本土的社会文化是怎样发生关联的?如果把基督教及其附属事业视为一种文本的话,本地人是用一种什么眼光和视角来阅读该文本的,他们所诠释的文本意义与西方差会所赋予的意义有无落差,其中有没有误读?在这里,笔者选取潮汕地区的长老会所属的几所福音医院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医院的坐落位置与所在市镇空间关系的描述,对医院病人的地域分布及其与布道事业的关联性的分析,来揭示基督教进入地方社会后的实际处境,进而说明在这种处境下对于教会医院和教堂,本地中国人与信徒也许有着不同意义的诠释。 一 施坚雅在以城市为中心划分近代中国的经济大区时,将以潮州府城为中心的广东东部归入东南沿海地区。本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潮州,它既是惠潮嘉分巡兵备道的治所,也是潮州知府的治所,同时还是海阳县治之所在。根据施坚雅的研究,1843年潮州府城是第二大城市,其府城亦为全国五十大城市之一,人口在10万以上①。20世纪初年时,府城人口达20万左右②。有清一代,它是整个岭东的政治中心,在1860年汕头开埠之前,它还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经济腹地不仅涵盖福建西部地区,也包括江西南部地区。 近代英国长老会进入中国后,分别在福建漳厦、广东潮州和台湾地区建立独立的教区。就语言和文化形态而言,潮州地区与闽南地区实为一体,而地理上又毗邻,本可合并为一个教区,但英国长老会分别设立独立教区,显然是充分考虑了政区地理因素对传教事业的影响。清康熙八年潮州府领十一县,雍正十一年领八县,析程乡、平远、镇平,另置嘉应州,与潮州分治。乾隆三年,新设丰顺,共领九县,即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丰顺,直至有清一代结束③。事实上,英国长老会在岭东地区传教也主要是在潮州地区进行,后虽渐次开辟海陆丰教区,但传教区域仍集中在所谓的大潮汕地区,北部的嘉应州则为巴色会的传教区。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英国长老会在潮汕地区主要开设了3所医院。最先开设的是汕头福音医院。1863年,英国长老会第一位医务传教士吴威凛(Dr. William Gauld)到达汕头,最初是在本地人的一间小屋子里开始从事医疗宣教,后迁到传教站的老屋子工作④。1867年新医院落成,可容留70到80名病人留医⑤。1877年,医院正式在大门口挂了“福音医院”的招牌。1878年再建新的总医院和麻风病院⑥,设计容纳100人留医,实际入院人数有时竟达195名⑦。其次是五经富医院的开设。客家地区的医务传教自1881年起方开始进行⑧,到1884年五经富才拥有一个较为正规的诊所,可以容纳12个病人留医⑨,以后逐步发展为正规的医院。潮州府城的医务传道进行得最晚。1883年高似兰医生(Dr. P.B. Cousland)奉派到潮州开始医务传道工作,然一直到1888年才住到府城中,最初是在虎尾巷租屋作为诊所,施医赠药⑩。因房屋狭窄,不敷应用,先迁马使埕,再迁猴洞(今同仁里)(11)。高似兰认为医院要正式成立,非择地建筑不可,乃购地于府城南门外堤顶,1896年3月府城福音医院正式落成开业。除这三所医院外,英国长老会还在三河坝、大埔、汕尾和福建上杭等地开设了医院,规模都较小。 从地理分布看,汕头福音医院作为英国长老会潮汕教区的中心医院位于新兴商业市镇汕头。当初,英国长老会在潮汕设立教区时并没有考虑将传教站设在潮州府城,而是于1858年在汕头开辟了传道站(12)。汕头开埠之前不过是一人口有数千之众的渔村,到1915年市区人口才36851名(13),其规模自然远不能与府城相比。不过,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府城官绅对于外国人的排拒态度使英国人的入城问题受到阻碍(14),更遑论在此建立中心传教站了。而此时汕头对外贸易已颇具规模,外国商人和鸦片贩子纷至沓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最重要的是汕头交通条件,通过榕江、韩江往北部腹地十分便捷,走海道往香港和南洋更无窒碍。传教士选择此地作为医务传道的中心,自是充分考虑了本地的商业和交通条件,利用商业网络作为医院发展的依托和进入内地的基地。 英国长老会选择五经富设立医院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五经富在揭阳县西部,属客家人地区,且处于交通孔道,由此往东北直通丰顺、三河坝、大埔,是一片长二百英里、宽三十五英里的广大客区工场。其次,该地与汕头传教站距离不远,往来很便利。第三,五经富虽然不是很大的市镇,但也是一人烟稠密的聚落,五个村庄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心(15)。五经富成为长老会客家教区的中心,在此设立医院,成为开辟客家工场的重要辅助。1900年客家教区与汕头教区分立之后,五经富医院遂成为与汕头福音医院并立的教区中心医院。 相比之下,府城福音医院则属于教区次中心医院。该医院坐落于府城南门外,而非府城之内,实具一定的象征意味。从某种意义说,这是教会与本地官绅力量较量的结果。这并非是说在当时教会的医务传道完全无法在城内进行,而是指在府城内建筑一座规模较大的正式医院是否符合教会的利益。事实上,早在1865年英国长老会就在府城内设立了教堂,但该教堂一直是由本地传道人管理,城内没有找到传教士的住处。甚至,传教士最初进入府城也是冒着颇大风险的(16)。在南堤顶购地建设进程也并不顺利,先是地皮买到之后官府不许验印契据,这意味着官府并不希望该买卖合法化,在建设过程中医院的围墙也曾三次被人偷偷破坏(17)。这种情况并非特例。美国浸礼会在此也遭遇到同样的情况,其购买凤凰洲作为传教点的计划因本地绅士的反对而搁浅,最后不得不在府城对岸的笔架山上建立传教士的居所,本地人称之为“番仔楼”。不过,如果因此说本地人民完全排外,似又与事实相悖。因为医院的建设就是想改变小型门诊无法满足人民就医的现状。合理的解释是本地确实存在一股反对外国人的势力,其领头者应是本地绅士。但因何反对,究竟是哪些绅士反对,史无明载,其动因无外是道义与利益兼而有之。 有学者认为,教会医 院在中国的设立是一种“陌生空间”的强行植入,因而引起国人的猜忌和反对,导致教案的发生(18)。这种说法对于某些相对封闭的内地传教区应当是有效的,但对长期与海外保持密切联系的沿海地区未必完全适用。尽管潮汕地区在近代也发生过不少教案,但无一起是因为“采生折割”和挖眼入药等谣传引起的。在潮汕,无论官绅还是民众对于教会医院和西医并无恐惧和陌生感。教会医院自开办起床位就远不能满足留医病人的需要,就是最好的说明。实际上,本土社会有着极其复杂多变的结构,并非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社会。在对外方面虽然存在某些反对外国人的势力,但整体上仍呈现相当的开放性。以府城之教会医院为例,该医院能在府城南门外堤顶建立,已经说明了本地小区对于外来宗教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当时在府城南门外堤顶有两座很有名的古庙,其一是关帝庙。建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