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 【字体: 】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2:49   点击数:[]    

往中的吸引力这一问题:人们总是愿意与那些自己感觉喜欢的人交往。而吸引力最初无疑来自外表和气质,然后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面的内涵。正是这一排列秩序,使许多内涵不错但外表或社会资源欠缺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处于劣势,在生活中难以挥洒自如。

  网络所起的作用是改变交往中作为吸引力来源的诸要素的排列秩序,进而使一些由于外在因素欠缺而在交往中相形见绌的人重新获得交往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Patricia Wallance在《互联网心理学》中谈到了一个典型案例40:

  一个相貌平平的学生在网上找回了自信。他说过去因为自己相貌平平,在面对面的课堂讨论时总不爱回答问题。由于人们总是忽略他做的评论,他就干脆不再发表意见。但他发现互联网却是一个不以貌取人的地方。第一次参加网上讨论,就表现出深刻的思想且不乏幽默。一两天的时间内就有好几个人回信表示同意他的观点,在辩论中站在他一边。这是在教室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互联网为他提供了一个使他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公平竞技场,使他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证明自己的资质,甚至改变了他对待实际生活的态度。

  由于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当他们看到网际交往不再首先强调一些外在因素时,就对其注重内涵的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也许会指出,网际交往对言语表达能力的强调又会使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者感到自卑。但这种自卑比面对面的交往中的自卑容易克服:一方面,不善辞令者可以不伤体面地作为沉默的潜伏者;另一方面,可以寻求旨趣接近,语言表达水平和习惯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另一种担忧是,为了加强吸引力,网际言语表达会庸俗化而不再富有内涵。但由于所谓内涵并无单一的标准,过于追究也无必要。 建构新的社会网络

  直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们一直担心现代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失去传统社群,成为大众社会中的孤立的个体。后来许多研究发现社群连接依然存在于都市邻里和亲友关系之中,而且随着汽车、飞机、电话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而互相支持,这样一来,社群不再仅是固定的邻里关系,而且还实质性地存在于那些分散于各处的亲友和同事所构成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之中。而建构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网络是现代社会交往的主要目标。无疑,网络交往和网络社群的建立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参与者希望借此建构一种新的跨越时空制约的社会网络。由此,网络社会学家Barry Wellman 和Milena Gulia指出,网际的电子邮件、BBS、MUDs、新闻组和聊天室(IRC)以各异的形式构筑了一系列计算机支持的社会网络(CSSN)41。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伙伴关系、社会支持、信息以及意义归属等社会化资源,吸引了许多人参与到网际交往之中。

  至少在表面看来,这种社会网络的建构是安全和便捷的,其成本较其他社会网络的建构更为低廉。通过网际交往,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直接建构新的社会网络。恰如莱恩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所说:

  在虚拟社群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所在之处,和那些与我们分享情感或那些以文字打动我们的人成为熟人。就这种感受而言,话题就是地址......42

  众多的主题将分散在各个终端的人群联系在一起,技术、政治、社会、休闲等各异的话题导向的讨论组,各种网上互助群体(如酗酒、吸毒者的互助治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等等使人们获得了来自他人和群体的精神甚至物质支持。

  网际交往所构建的社会网络的便捷性和杂多性使人们成为众多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actor),由此这些行动者获得了高度的异质性,而行动者异质性越高,他们在生活中可资利用的社会关系就越多,他们的生活就越具有可塑性与不断创新的可能。更为关键的是,一些网际社会网络可以与现实社会网络形成互补,甚至转换为介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某种新型的社会网络。 确立网际社会地位

  在人际交往中,主体自然地将他人视为对象,希望在群体中确立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是人性所固有的权力意志,其基本表现由强至弱大致可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和拥有控制他人的能力等三种情况。网际交往的匿名性使许多有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力和地位的暗示被屏蔽,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权力角逐的空间。

  以权力和地位角逐的视角可以比较容易地解释一些网际行为。黑客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典型的以技术能力确立网际地位的举动。许多黑客都为自己起了十分离奇的网名,在攻击成功之后还不忘留下大名。在为了避免网络安全人员的追踪而不得不更改网名时,他们常常很不情愿。几乎所有的网上免费资源的发布之类?义举的背后都潜藏着发布者对网际名誉和地位的追逐,而其实这些免费资源本来也是从网上淘来的,将其发布给别人只须轻轻地点击一下鼠标,由此或许能获得某些资源渴求者的溢美之词,又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人之所以追逐网际社会地位的一个内在驱动力是,他们认为网际的社会地位也可能转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改善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力状况和社会地位。而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居于有利社会地位的人,特别是所谓名人,也纷纷以其名人效应向网络拓殖其权力。由此可见,网络并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区域,而是一个权力角逐的新战场。权力博弈的结果,处于有利地位的仍然是少数个体,这些个体会以一?垄断一切的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在网上和网下两个领域中玩弄各种确立个体地位的修辞游戏,以赢得更多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获得是网络时代通往财富的捷径。也许有人认为,地位卑微的网民可以拒绝那些地位显赫的网民,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网际地位和获取实际上还不单纯是个人魅力所决定的,许多网际名人都是投入了大量的现实社会资源之后才获得其网际名声的,例如各大网站的总裁,当然他们如此投资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资源。 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

  网际交往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在动机是,形成区位化(nichification)的网络亚文化社群。所谓区位化来自区位营销(niche marketing)理念对现代消费社会的认知:现代社会在职业专业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的区位化,既现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已经分化为诸多泾渭分明的小群体。网络所提供的高效率匿名沟通手段,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成本大大降低,在网络中迅速地生长出众多旨趣各异的亚文化群体:网络将在真实生活的群体中相互隔膜的孤独者联系起来,使他们超越地域限制方便地交流,共享价值和意义,获得某种由团体化所拥有的被社会正视的权利。

  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形成使人们在实体性群体之外,可以获得一些保持并发展其独特旨趣的交往空间,而不再需要克服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方法。对此,不难得出较为悲观的看法43:

  (1) 区位化的网络亚文化群的兴起,意味着虽然网络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的增加,人们共享的信息却愈来愈少;

  (2)网络使那些孤僻的个体和团体聚集到一起,形成更加紧密排他的组织,即未能孕育出包容的社群而只是促成了狭隘的亚文化群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网际交往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与一些难以融入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体的认同需求不谋而合。这些亚文化群体的行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怪异性、沉溺性、反潮流、标新立异、非正常心理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少数族群。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甚至可能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很难进行群体的交流活动。这些现实的压制使亚文化群体对网际交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黑客、同性恋者、性倒错者、神秘主义者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虚拟实在、沉浸及其文化意涵

  • 下一篇文章: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网络空间的刀光剑影——中国计算机...
  • ››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初探—...
  •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 ››网络空间学习与大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