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 【字体: 】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2:49   点击数:[]    

邪教组织、各类瘾君子都纷纷上网呼朋引伴,在网络中建立了各种相关网站。各类同道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就立即可以找到成千上万含有这些内容的网页。然后,他们既可以在网际便捷地交换心得、有偿或无偿地提供各种相关需求的信息,也可以在网下聚会、直接交易或协作行动。可以说,以现有的社会控制能力,根本无法竭制这些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发展

  虽然我在这里忽视了那些建设性的网络亚文化群体,如生态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社群互助者,但那些非建设性的网络亚文化群体的确是更值得关注的方面。对此,电子领域的开拓者戴森(Ester Dyson)曾指出:

  (与其他有力工具一样)网络的好坏两种用途都值得大书特书,它对无力的资助是不对称的。它不分青红皂白地破坏了中央的权威,统一了分散的力量。换言之,互联网对宣传来说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工具,却是同谋犯罪的理想国?44

  简言之,网络所带来的自由度,使网络亚文化群体找到了一种低成本扩张的捷径。特别是那些有极端倾向的团体和个人,很容易利用匿名电子邮件等方式迅速传播极端言论和泄愤。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必须防止这种扩张危及基本的社会秩序。但是,对于一些并不直接危害他人的亚文化行为,现代社会的立场依然只能在冷漠的宽容和强制的干预之间徘徊。

  2.网际交往的悖逆性特征

  网际交往是一种与日常交往极不相同的交往形式,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些矛盾性的特征同时存在于其中。我们将网际交往中的悖逆性特征主要概括为赠予与索取、信任与怀疑、合作与冲突、游离与沉溺等四个方面。无疑,在日常交往活动中,这四种矛盾性的共存的现象也可能发生,但并非本质性的特征。然而,在网际交往中,其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等不确定因素,使人们无法在这些矛盾的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使这种悖逆性共存变成了网际交往的本质性特征。 赠予与索取

  网络社会学家莱恩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认为,网络社群的人际互动遵循一种礼物经济学(a gift economy),人们相互提供帮助或信息而不求直接的回报45。即便是在几乎完全匿名的情况下,如邮件组(Usenet)中,许多人为素昧平生的他人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帮助。由此,可以认为礼物替代了商品成为网际交往的纽带:

  这是一种不用文字和言语的社会契约,是动机各异的人们之间的紧密与松散结合的折衷,它要求人们付出,以便他们能够得到。46

  同时,这也极其容易使人想到这是利他主义和追求集体成就感的表现。但较为谨慎的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随意的善举──互联网的风格之一47。

  正如莱恩格尔德所承认的那样,网际赠予实际上是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结合。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网际交往中所赠予的帮助和信息大多数是成本低廉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而赠予的目的首先是希望这种善举能够影响到网络社群中其他的成员。其基本心态是:你所帮助的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报,但其他的人或许会这么做。其实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它并不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利他主义、利己主义或两者的结合,而是一种新的思路:我将礼物送给大家,大家会送礼物给我吗?如果能够得到回报,我就继续我的善举;如果在我所能够忍受的限度内得不到回报,我就放弃善举;由于这些善举几乎是无成本的或干脆就是一种随意的粘贴式转移,我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我们可以将这种悖论背后的交往态度称为回声式立场。在这种回声式立场下,交往的结果是开放的,或者说是不确定与无保障的。一旦群体中单向索取行为多到一定的程度,或者热衷赠予者突然间失去兴趣之时,群体很快就会瓦解。由这种回声式的立场可推知,网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人性试验。



  信任与怀疑

  网际交往的一个神话是它令我们相信陌生人,但实质上,在网际交往中,我们无时不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徘徊。

  尽管人类天生擅长说谎,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处于人证与物证的包围,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地减少那些被揭穿后蔽大于利的谎言,以维持其基本的体面。但是在网际交往中,谎言对说谎者几乎是无害的,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欺骗。这样说似乎有武断地贬低人性的嫌疑,但我们可以换一种较为谨慎的说法:在网际交往中,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没有必要说真话;换言之,网际交往的基本游戏规则是,人们所说的不一定是真话。

  一旦人们选择了这一游戏规则,他们就不再能够指责对方不讲真话是不道德的。加之完全揭示真相的成本过高,人们就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徘徊。从理论上讲,似乎说谎者总会暴露出蛛丝马迹,拥有慧眼的人能够以其经验识别真伪。但是,由于所有的观察几乎都会有一种刻板印象在作怪,判断的准确性是没有保障的。例如,在MUDs中,人们常会以刻板印象判断性别的真伪。一位游戏者说:如果一个女性表达了对智慧和性的看法,人们就会认为他实际上是个男性。48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交往还是比较耐人寻味的,它显示了人类交往方式的游戏化倾向。但由于人的许多现实利益并不是随意性安排的游戏,所以在这种交往方式下,一边给人以较大的愚弄他人的自由度,一边又增加了自己被愚弄的风险。



  互助与争斗

  在网际交往中,寻求互助几乎是每一个上网者的初衷之一。人们在网上帮助他人的动机除了建构一种互助的环境,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之外,还有许多与权力意志有关的动机,如扩大个人影响、确立网际地位、发表个人高见等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与潜在利益的诉求49。这类诉求就使得网际互助具有内在的竞争性,潜藏了强烈的争斗因素。由于网际交往的匿名性,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交际礼节都失去了约束力。这使人们一方面更易于直接对他人发出挑战和攻击,另一方面对于攻击和挑战更为敏感,并往往采取过度的报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挫折感的心理阈限变得极低。由于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倾向是善意的,特别是在网络中作出随意的善举时,更无法容忍他人各种程度的冒犯,互助时常最终演变为相互的争斗和攻击。加之网络信息传播不畅所导致?难以容忍的等待,以及冲突双方由于无法面对面而相互作出的恶意揣测,网络几乎成为人们随意宣泄怒火的场所。在一个网际交往攻击心理的研究案例中,一位滑雪新手在BBS上发了一个帖子,寻问哪位可以给我介绍一间不错的滑雪学校?,立即就有一位滑雪运动员推荐了一所学校,而紧接着,又有一位滑雪博士&q uot;推荐了另一所学校,结果两位帮助他人的人发生了争执,争斗从对学校的贬抑开始不断升级,最后成了两人的互相攻击50。



  游离与沉溺

  从理论上讲,人们似乎可以与网络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随时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也可以随时选择离线。人们在网络中出现、组成共同体等都是一种偶发行为,人的旨趣的改变会使人成为网络空间中的游客,网际交往因而成为游离的人际关系。但实际上,人们却极容易沉溺于网际交往之中。那么,游离与沉溺何以共存呢?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空间中的游离感,使人觉得网络能够赋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力,网际交往是一种自主的暂时性交往。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四处游离,又向他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交友面,网络空间四处可见的各色人群使游离者产生了一种厌倦了过客身份,而寻求某种归属的意趋。这样,一方面,旨趣大致相同者就开始人以群分,互通有无,结为某种网络社群;另一方面,旨趣互补者也可以互为供需,形成某种生态性链接。当现实生活无法提供这样的共识群体和互补关系时,人们就可能因感觉到网络给予他们融入其中的快意而沉溺于其中了。

  另外,从人际交往心理学来讲,任何人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虚拟实在、沉浸及其文化意涵

  • 下一篇文章:虚拟生活的伦理架构(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网络空间的刀光剑影——中国计算机...
  • ››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初探—...
  •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 ››网络空间学习与大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