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表达内涵,加之电子书写固有的复制性,在线虚拟身份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要么是夸张和变形的描述,要么是通俗文化甚至黄色等庸俗文化所粗制滥造出的刻板印象,即便偶有原创性东西,也很快遭到扮酷者的复制。因此,所谓虚拟身份的流动性,如性别转换之类,不过是一种超身份和超性别的仿真,极可能导致身份的同质化(homogeneity)而不是个性化。
身份虚拟与等级重建
在关于网络空间的想象中,网络社群常常被设想为某种内在的双向去中心化(decentred)和反等级的(anti-hierarchism)的社群。其主要逻辑是TCP/IP协议等网络技术具有去中心和反等级的特点,必然会导致网络通信也具有去中心和反等级的特点。令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网络技术使虚拟身份具有流动性,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对多地通信,使新闻审查无法进行。这无疑是一种简单化的技术决定论的逻辑:TCP/IP协议成了人们获得自由的工具。不论其结论是否正确,其逻辑是有问题的。
实际上,在任何社群中,身份与等级密切相关,在线虚拟身份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离线等级被打破,而且还意味着等级的重建。身份的建构发生在交往之中,其实质是主体自我表现的过程,也是主体获得对社群成员的影响力的过程。即便是从网络空间的角度进行价值评估,由于个体之间在资源占有和表现能力上的差异,虚拟身份之间必然会重建某种等级联系。因此,网络空间并不是天然平等的无知之幕,而是一个新的名利场。
在网络社群中,等级依然在不断地建构,只不过等级建构所依赖的资源和建构方式与离线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线等级是在身份虚拟的同时被建构的:借助电子文本的签名(signature)、风格(style)、特殊的代码以及其他可以提供的资源,人们依靠电子书写的内容而不是演讲能力、性别等获得其在线地位。由此,一些人在网上获得了普遍的尊重,人们首先读他们的邮件,相信他们所发的帖子中的忠告或积极跟贴,欣赏他们提供免费资源之类的侠义行为。总之,在线身份与在线地位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一批人会生逢其时而风行网际,也有人成为不发表意见或无人理睬的潜伏者(lurkers)。
实际上,身份的虚拟化对网络中的等级关系的影响是两面的。如同身份的虚拟一样,在线地位的建构是对在线和离线资源的重新整合,因此,虚拟身份并重建等级秩序的结果究竟是强化等级还是反等级不能一概而论,而与具体的情境相关。
一方面,身份的虚拟化对离线状态中的等级秩序具有一定的动摇作用。首先,在线身份的虚拟使人们在有关公共事务和工作方案的讨论中更加开诚布公;其次,身份虚拟使知识权威的地位弱化,专家的意见可能受到其他专家的质疑,人们因而可以获得较中肯的建议;其三,身份的虚拟使人们更易于打破等级观念,以电子邮件等便捷的形式帮助他人。
另一方面,虚拟身份的在线地位与真实身份的离线地位可能发生相互转换,使等级秩序得到强化。许多网上名人获得一定声誉以后,会公布他的离线身份,将在线地位转换为离线地位;同时,离线地位高的名人在线时往往并不虚拟身份,而希望直接将离线地位移植为在线地位。
2.多重自我及其认同
当人们谈到自我的时候,其唯一性往往不言而喻。但实际上,在现代生活中,个人经常会通过与多重经验相对照的多种行动逻辑,调动不同的形象,在日常生活的多种活动场景之中恰如其分地行动。由于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性格、欲望、兴趣、认同以及所利用的认知和情感的资源不同,打破了个人在时间中的连续性和空间中的统一性,形成了所谓的复数的自我。换言之,网络空间中虚拟身份的流动性导致了自我的多重化,这使得多重自我的认同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角色扮演与平行生活
在每个人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心理分析学家艾利克森(Erick Erickson)认为,游戏是一种玩具情结,它使我们得以在非实际的情况下揭示并交付出我们自己67。在网络空间中,匿名和虚拟身份的流动性使人能够比较自由地变换角色,既可以与真实生活中表现出的自我极为接近,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特别是在俗称泥巴的多人角色扮演游戏MUDs中,游戏者想当什么人就可以当什么人。多人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游戏者的心态各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心态是希望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发现自我中未曾被探索的部分。全球网络链接WELL中的成员认为,在WELL上,他们可以释放自我的不同面向,重新认识内在的不同的自我。一位MUDs的参与者表达了这种心态:
我不是一个什么,而是许多什么。在进入’泥巴’以后,我的许多部分都能够较在真实世界中得到更全面的表达。因此尽管我在’泥巴’上扮演不止一个自我,当我在扮演这些角色时,我觉得更像’我自己’。68
这位参与者认为她的生活世界过于狭窄,无法让她显现自己拥有的人格的某些层面,只有当她戴上虚拟的面具时才能感觉到真正的自我,因此,她将创造屏幕人格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二种心态是利用角色扮演游戏使自我在维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些人喜欢通过在泥巴中扮演英雄而获得网友的仰慕与尊重;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获得了补偿。例如:
一个叫马休的青年,母亲十分善良,但父亲因全心工作不顾家庭,而且酗酒并对母亲不忠,只是由于父亲在当地的地位,一家人表面上还是维持和睦。马休在高中时追求一个女生,受母亲的榜样影响,他自认为是女友的保护人和老师,女友拒绝他的帮助他就会大发雷霆,这使对方难以接受,感情告吹。苦闷中的他发现了泥巴。由于他对真实世界中的父亲感到不耻,在泥巴中扮演了一位慈父;同时,虽然真实生活中的女友拒绝了他的强制性帮助,但他在网上却成功地扮演了助人为乐的侠士。在游戏中邂逅的一些女子希望他能够在游戏中和游戏外的世界与她们交往,他每周要花十五至二十小时进行这种令他极为满意的游戏。69
在这个案例中,自我不仅得到了心理补偿,而且还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种心态是借助角色扮演游戏重新创造自我。这种心态的格言是:你扮演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令人联想到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一些在真实生活中不善于交际的人,在网络上却如鱼得水;在真实生活中找不到女朋友的人,在泥巴中能与心爱的女人举行温馨的婚礼。这一切都是他们在游戏全改变了自我性格后的结果。这种创造自我的活动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可能会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使参与者树立起改变自我,开创美好生活的勇气;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参与者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而同时对真实生活中的问题采取更为消极的态度。
在上述三种心态下,会产生一种平行生活观:生命似乎是由许多视窗组成的,真实的生活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视窗而已。许多人一直在?泥巴,即便是在与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也会巧妙地安排他的化身入睡,让游戏随后能够继续。像这样长期在在线与离线之间跳来跳去,个体就会形成对多个平行的自我的认同,这种平行的视窗转换,使得扮演成为扮演者生活的一部分。这使得一个问题变得尖锐起来:这些平行的自我如何共存于一个主体之中呢?对此,如果我们所取的视角不同,可能获得整合与分裂两种不同的结论,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讨论。
整合:自我多元化及其统一
如果我们从主体的开放性自我建构的角度来分析自我的多元化,将可能看到自我统一的可能。其基本结论是,多元的自我可以并行,多元自我向真实生活中的自我?滑移以及同一自我风格的形成将使自我重新实现统一。
美国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