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G.H.米德(G.H.Mead,1863~1932)在对自我的社会建构的过程的研究中,给多元化留下了一个位置:
我们保持人际关系根据不同的人而变化;我们对这个人是一个东西,对另一个人又是另一个东西。同样,在自我中有一些部分是仅仅相对他自己而存在的。(……)对应于不同的社会反应自我存在着很大的多样性。(……)多重人格在某种意义上是正常的。70
在米德看来,多元的自我通过某种机制,最终能够在一个完整的自我中相互协调。
在网络中,自我的多元化是一个事实,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者并非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一个事实,他们共同表明身份多元与自我的统一可以并行不悖。此时,如果仍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真的自我存在,这一现象是无法得到解释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71,自我多元化及其统一既不需要给定的实体作为其前提,又不是必然对立的论题,而是在日常互动的过程中构造的相互补充的产物,因此,自我不是在事件的背后半遮半掩的一个实体,而是通过这些事件,以自我经营为目的的变化着的程式。由此,我们可以将网络中的自我多元化视为自我的在网络这种新的实践领域中的拓展,即自我多元化所显示的一个事实是自我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实体,多元的自我以互补的方式整合为一个开放的自我统一体。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网络空间中自我多元化的倾向时,诉诸自我整体不变的独断论或对宗教教义有关自我不变性的信仰都不是解决之道,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不确定的自我健全发展的方法。分裂的自我显然是一种过度的自由,它会使人们丧失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多元的自我必须寻求某种整合,建立某种相对统一的自我意识,就像海神普罗透斯(Proteus),可以随意变形,但其根本保持不变,并且具有道德感。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多元自我的整合有无可能?对此,特克指出,在虚拟的多元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存在着一种滑移机制(slippage):
在创造形成的人物与真正的自我之间,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我们很快就会碰上滑移──这是一些角色扮演与自我会合之处,是多重人格与玩家所认为的真正自我结合的妥协之道。72
在前述三种多人角色扮演游戏者的心态中,虚拟的自我都与真实生活中自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滑移机制。滑移机制表明,真实的生活依然是最为基础性的。全球电子链接WELL的一些成员表示,他们喜欢扮演与真实生活中的自我截然不同的人物;但另一些成员则表示扮演与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差距太大的角色必须耗费大量?精神能量,故他们宁愿将较真实的自我显露出来;第三种立场颇具反思性,认为网络空间使人有机会展现自我的更多层面,这些层面并非完全陌生,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发生。
由第三种立场,我们可以将网络作为自我认同的实验室。许多人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会记住(甚至用书面)他们在BBS、聊天室和MUDs上的电子踪迹,其初衷是为了角色扮演的连续性,但很快会发现一些他们难以克服的毛病。它们之中既有在真实生活中屡犯的错误,也有在新的网络生活中展现出的难以容忍的缺陷。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就是所谓?风格或精神气质,它们是每个人所独有的人格内涵,正是它们的存在使自我虽然多元化却仍具有某种内在的同一性。在风格或精神气质中,蕴涵有各种价值诉求,形成风格与精神气质的过程就是建构自我的价值取向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较单一的真实生活复杂,仍然可以由主体的努力建构出多元而健全的自我。
分裂:界面上的自我幻像
如果从他人对主体的影响即交互主体性的视角来分析自我认同,将发现:自我不完全是主体独立想象的自我,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亚文化群体的集体幻像;自我的多元化虽然能够导致多种可能的生活,但其所带来的不一定是统一的自我,而可能形成分裂的自我。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无深度(depthless),其二为情绪真实感的式微或情感消逝(a waning of affect)。从生活形态来讲,接入网络空间实际上是与流动性的网页界面相遇。由于这一界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脱域73(disembeding)的机制,人们一扫不信任的态度,专注于屏幕上的界面,依据界面来理解世界、展现自我、与世界照面。
当自我不再怀疑网络空间的界面的无深度性和真实性的时候,界面作为视窗的隐喻就得到了认可,世界成为一种没有深度的想象物。当他人由界面上的电子文本呈现在自我面前的时候,他人的形象还要进一步由自我的想象加工来完成。反过来,关于自我的想象也可以通过在界面上的电子书写获得他人的认同。在界面中想象自我的程序是,主体首先假想自己是他人,然后再以他人的视角想象自我。即自我在以电子文本书写自我时,实际上是在将自我作为他者来描述的。故关于自我的电子文本所表达的毋宁说是主体对自我的想象,不如说是主体假想他者对此文本的诠释。因此,网络界面不仅是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主体之间寻求相互理解、形成交互主体性的界面。
当界面成为交互主体性的界面时,在界面中想象自我的过程类似于精神分析大师拉康(Jacques Lacan)所说的镜像阶段74。镜像阶段理论认为,由于人类的特殊性,人类的欲望与动物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本能地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希望成为他人所欲求的对象,同时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故主体最初是借助于他人构筑其自我形象的。
具体而言,这一过程过程是利用镜子来完成的:主体不是独自,而是与他人(如母亲)共同立于镜前,由于主体所关注的是他人的承认,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像他人一样生活,所以主体只是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而自我形象本身却被忽略了。最后,自我变?自己的他者或他者的自己,由此所认同的自我形象不过是想象与虚构。显然,这种想象中的自我形象并不是对主体的映象,或者说并不需要固定统一的主体作为原型或基础,而是基于主体间性的虚构,其实质没有一定的结构(未结构,non structure)。
由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我们受到的启发是,在界面上想象自我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他人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界面上想象的自我是没有深度的自我,它不是笛卡尔强调认知的自我,也不是梅隆-庞蒂强调知觉的自我,而是由主体际无反思地任意虚构的自我。这种自我想象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群体性的想象,或者说是个体对群体的屈从。
鉴于网络界面上自我想象的形式是电子书写,故它又是一个共同创造符号和相互交换符号的文化过程。而符号的使用,则进一步使得在界面上的自我想象发展为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它们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仿真,而且会导致对新的集体生活形式的共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共享是亚文化群体层面上的共享,其基础是对某种亚文化群体的想象性认同。
因此,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形成是人们在彼此复制对方的大脑,在自我之中充斥?来自不同个体的声音。这个时候所产生的是群体无意识的幻像:
当我们吸收他人各式各样的步骤与想法时,他们即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同样的,我们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充斥各种声音的多元文化社会,使人们浸淫在不一致与风牛马不相及的自我语言中。75
所谓的多元自我不过是主体在亚文化群体的幻像中随波逐流的表象,个人自我的观念逐渐相对化,人们不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于他人之外,结果使自我生活在他人的头脑之中,成为多元的但并完全不属于主体的自我。
总之,在界面上想象自我并非单纯的主体行为,而是亚文化群体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从正面来讲,在界面上想象自我是群体对共同文化经验的追求的一部分,是主体际的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