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念的老路上去,重蹈“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覆辙。缩小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不能抑制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而是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带动和促进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使所有社会公民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3、协调有序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打破长期以来发展中的僵化和停滞局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高等教育发展采取的是突破口的优先满足和优先发展政策,沿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和高等教育发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地域化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使得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高等教育相对发达,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高等教育需求相对满足程度高。而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高等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等教育中的“重点支持、重点发展”政策,还导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的失衡现象。高水平大学建设受到重视,一般地方大学面临发展困境;精英教育形式社会认可度高,大众化教育形式受抑制、被冷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中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调节机制还比较单一,政府“作为” 的区分度不高。1高等学校之间盲目攀比,出现了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办学规模“大而全”、办学目标“奔一流”的状态。这种发展失衡和无序发展状况不利于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功效的发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协调有序发展,必须将协调有序上升到发展理念的高度予以强调,具体落实到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上来,真正做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筹和协调,各级各类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和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和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和协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统筹和协调。同时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只有确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才能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均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才能使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得以平衡,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需求。 4、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 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社会的一种发展状态,高等教育发展也有一个和谐发展问题,必须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继续和持续发展,不改革就不可能发展。但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调整往往会引起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包括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城乡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不同类型和形式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不同层次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的矛盾、不同教育需求群体之间的矛盾等等。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也面临人民群众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问题。这些方面的矛盾如果处置不当或者改革超过了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阀限”,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没有稳定,就没有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用“和”的方法,统筹兼顾,建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和谐关系,使高等教育在和谐的环境和关系中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创新需要正视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 2004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了2000 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9%,从数量上来看,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是继续扩大规模,还是停顿下来解决质量问题?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不能不重视的问题。如何协调这一关系,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入学率,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这是现阶段高等教育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限制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我们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且也不适应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首先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给人民群众以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要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的教育质量提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之间的确存在着矛盾,但现实要求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这就是说必须同时实现高等教育教育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立足点,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高等教育多样化,首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的多样化,尤其是民众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的多样化。如果民众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总是以精英教育作为标准,总是认为只有研究性大学才有教育质量,只有高层次教育才有质量保证,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那么,即使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上大力强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教育等新型高等教育形式,这些新型高等教育形式也会因民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低而受到影响,出现所谓“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旺盛,新型高等教育资源“过度”等教育供给结构性失调现象;出现高等教育结构性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需求不断攀比和攀升等教育过度的假象,出现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争相发展精英类教育而不甘其位、不安其位,盲目提升办学层次,追求学校升格等现象,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的严重趋同和统一化。所以,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高等教育观念的多样化,是解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质量提升之间矛盾死结的根本点,也是高等教育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关键点。 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并不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基础上的,更不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标准多样化的基础上的,不是首先有了多样质量观念和质量标准以及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后而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只是单一的规模扩张,只是挖掘了原有高校的办学潜力,扩大了原有高校的办学规模,使万人甚至几万人以上规模的高等学校随处可见,也使规模扩张成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哲学和发展的首要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上的内涵发展思路,虽然对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率,促进学校合并和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它并没有对高等学校类型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产生什么积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的大众化教育只是办得“大”一些的“精英教育”或“尖子教育”,才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遇到了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矛盾的解决,必须转变“内涵发展”的思路,由“内涵发展”向“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转变,必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多样化。一切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改革和完善,都要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一切高等教育发展观念,都要以多样化为出发点。具体来说,推进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