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举步维艰的“高原期”。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生源急剧萎缩、财力日趋拮据、教育质量迟滞不前、社会声誉提升缓慢等“症状”。社会环境变迁、制度政策缺陷和民办高校自觉自律性不强是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民办高校欲走出“高原现象”,必须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财政资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端正办学动机,强化公益与质量意识,以内涵扩充赢得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个体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停顿、迟滞或者下降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阶段,有学者概括为“发展转型期”[1],有学者称之为“稳定与提高的新阶段”[2],更有不少学者认为“民办高校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3]。笔者根据对陕西省现有的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高原期”,其症状表现为:发展态势正在衰减,生存空间日趋局促,前途命运未卜难测。为此,笔者拟从这一现象出发,寻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民办高校“高原现象”的表征
陕西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全教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陕西省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截至2010年,陕西省内大大小小的民办高校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近40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已发展至18所(不包含独立学院),在校生达171605人。[4]在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中,具有普通本科资质的高校达到8所,它们是在全国颇具影响的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和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本世纪初,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均位于各省前列。然而,近年来陕西民办高校迅猛发展的态势明显衰减,并出现种种式微的征兆。
1.生源数量急剧萎缩
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实行的是一种以学费作为办学经费基础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因此充足的生源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近年来,由于公办高校的扩招、独立学院的崛起,尤其是随着我国高考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点之后的迅速回落和下降,民办高校的绝对生源数量开始出现急剧萎缩。根据笔者调查,陕西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数量呈现萎缩态势。2008年以来,西安外事学院在校生数从最多时的34260人降至30091人;西安欧亚学院在校生数也从28719人降至24267人;就连号称要办“东方哈佛”的西安翻译学院的在校生数也由26061人降至22412人①。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所学校已创办了20多年,且均获得了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授予本科学历资格,享有国家划拨的招生指标,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它们的生源数量暂且不保,那么那些起步晚、规模小的民办高校生源状况就可想而知了。从陕西省高考报名总人数来看,已由2008年的41.4万人降到2011年的38.4万人,减少了约3万人;并且高考后还有约7.6万上线考生没有填报志愿,同时2011年全国还有近100万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参加高考,[5]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民办高校生源萎缩。
2.学校财力日趋拮据
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向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学校基金会运作等经费筹措和运行机制,因此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生养学”的模式。根据笔者对陕西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调查,其办学经费90%以上来自学费。在这种机制下,生源的萎缩以及物价指数的上涨使得民办高校的经费运营处于十分拮据的状况。从2005年以来陕西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经费收入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减少和下滑。以西安某学院为例,2005年其学费总收入约为3.2亿元,而2010年则下降为2.8亿元,减少了约4000万元,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其2010年的实际学费收入比2005年减少了近1亿元。与此同时,各项开支成本却在不断加大。仍以此学院为例,2005年共有专兼职教职工1200人,平均年薪为1.68万元/人;而到了2010年专兼职教职工增加至1707人,平均年薪上涨为2.5万元/人,仅此一项支出2010年比2005年就增加了2251.5万元。面对学费收入减少、开支和成本加大的现实,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普遍慨叹日子越来越难过,学校的经营和运行也日趋困难。这种状况导致民办高校纷纷压缩各项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开支,而这又使得其教学条件和设施改善缓慢,人员素质下降,教育质量滑坡。
3.教育质量迟滞不前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若想在公办高校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势下异军突起,获得持久性的发展,就必须以质量制胜,并通过提高质量促进民办高校由补充型教育向选择型教育转型。然而事与愿违,民办高校尤其是那些已形成了规模效应的民办高校,并没有自觉地顺应这种转型,依然把规模扩充、外延扩张作为基本宗旨,这导致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极为缓慢,其整体水平徘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谷底。
首先,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从对陕西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实地调研来看,其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无法与陕西所在地的公办高校相比拟,暂不论在陕的“985”或“211”大学,就是与其地位相接近的省属地方性院校(二本)相比,在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水平、实验实习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两者皆存在明显的差距。以课程建设为例,陕西省属地方院校平均拥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并不同程度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等,而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中仅平均拥有1.7门省级精品课程,且均无省级重点学科,仅一所民办高校拥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其次,教师队伍水平落后。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陕西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是“借鸡下蛋”,即利用陕西尤其是西安市区周围公办高校林立的优势,以高额课时费的方式聘请公办高校的教师为其代课。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办学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按道理民办高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藉此带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20多年的发展之后,陕西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有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在陕西处于领先地位的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中,自有教师所占比例普遍低于30%,大部分教师仍属于兼职教师或临时代课教师。二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目前在陕的公办高校已普遍把具有博士学位作为教师准入的基本门槛,即使那些地域偏僻的地方院校也都把具有硕士学位作为引进教师的最低学历资格。然而截至2009年,陕西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寥寥无几,具有硕士学位者仅占34.2%②。三是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层次偏低。陕西8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30%左右,且多为兼职教师(公办高校的离退休教师),讲师约占23.8%,助教约占37.4%③。四是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老的老、嫩的嫩”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突出特征。“老的”已普遍年过六旬,“嫩的”多为刚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初出茅庐。35~55岁之间的骨干教师群体极为缺乏,呈明显的“塌腰”症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上述状况,必然严重地制约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再次,教学管理水平低下。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陕西民办高校虽然积极致力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改进与提升,但其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