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关键词:德育教育 大学生 思想品德
(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2249)
一、传统德育中的学生角色: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 在传统德育中,学生角色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对此,有许多学者都作了相关总结和批判。比如,万美容在《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德育工作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或者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或者把学生看作是可以驯服训练的小动物,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僵化的德育模式。[1]对于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问题,有的学者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教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先生”,学生只是无知或少知的“后生”;教师天然高高在上,学生天生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身居社会规范的“园丁”,学生是待修的“苗圃”。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性、价值倾向性、能动性、个性化的人,亦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通过对现代西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西方历来十分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并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上述的人格自律理论和人格完善理论中的各个学派的观点,都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2] 总之,在传统德育中的学生角色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那么在新时期的高校全员德育新体系中,大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亟需在对话理论和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矫正与转换。 二、新时期德育中的学生定位:由客体转化为参与体系的主体 我们可以在各种思想学说中搜索到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理论资源。如,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则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情感化”。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道德的形成同样如此,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使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3] 与此同时,在德育的实践中,我们同样会发现固有模式的诸多不足和缺憾。“从实践考察中我们发现,对话性德育模式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中的弊端而提出的。受传统方式的影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第二,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对话性德育模式对‘对话’的关注,将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中的缺失,它对于当前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德育对话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二,德育对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德育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为了保障德育对话‘通畅’,应注意以下问题: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师生双方有共同的话语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师生对话的态度要真诚;教师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4] 总之,现有的德育导向已由关注德育内容转向德育对象——大学生。 如果说市场经济是“一切围着市场转”,那么,以对话为基础的高校全员德育新体系将以学生为圆点来画德育之圆,并且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把学生置于高校全员德育新体系的主体地位上。要知道,在关于大学生角色定位这一问题上,新旧观不会断然决裂。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真正实现,需要遵循对话理念,在无限扩充的时空中展开自由对话。正如朱延华所指出的那样,“新的范式相对于旧的范式,它的进步在于,一是把大学生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德育的共同主体,强调的是‘我们’、‘共同体’,实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型。二是德育的内容目标手段的选择更多的是通过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等德育内部不同或相同主体间的‘对话’而实现。”[5]更何况,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大学生与先进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表现为: (一)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先进文化的建设在今天也日益被提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这是对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战略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这说明:我们党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以民族性格为核心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基础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辩证统一,也符合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更能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的定位更显重要。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栋梁,其与先进文化的密切关联和自身特有的优势,使得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大学生与先进文化关系密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性表达了先进文化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时代承传,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情,毋庸置疑地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民族风格,由儒释道凝结的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形塑着华夏儿女的习惯、风俗、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科学性表达了先进文化的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先进文化的科学性特征,就完全避免了感性的直观性和随意性,才能真正在历史和实践中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大众性则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的深邃内涵。当代大学生无论在文化背景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与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特征交织共存,关系密切。 首先,先进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文化背景。体现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他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作为民族文化接收者的当代大学生,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挥之不去的文化之根。这表现为有意识地继承和无意识的渗透二者的交织。有意识地继承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引起当代青年的主观意识活动而被其意识所掌握、接受,形成新的意识。这种影响是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达到的,其特点在于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无意识的渗透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定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当代青年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作用。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当代青年,其思想意识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的、不知不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影响的结果就使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无意识地遵循着一定的方式、习惯、行为模式,有的可以变为清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