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由此提出了参与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主、客体双方参与的条件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教师提供满足大学生不同个体需求的授课方法和德育内容 在诸多的德育理论探讨中,很多学者都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列入德育的应有之义中。在主体性诉求中也不例外。如果从深刻理解主体德育模式角度来审视的话,那么主体德育模式应以师生互动为基础,应力求发挥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和目的性作用。主体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如果从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角度审视的话,教师主体代表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规范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思想道德信念,并且又同时促进其外化为学生主体的品德言行,从而使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主体德育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和“三自”(自律、自立、自强)教育。他们都是从通过满足学生主体的个体德育需求出发,安排德育内容,采用相应的形式,从而实现其德育目标。 实际上,每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都应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艺术活动,积极掌握其间的规律,努力摒除呆板的、落后的、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用自己的激情和特有的生活感悟来带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道德自律能力。用人本主义情怀来贴近学生的心灵,把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引向更加科学实际的“启发式”、“对话式”、“情境式”、“讨论式”的教学境界,从而推动对话理念在师生互动中的尽快实现。 (三)学生提供源于个人智慧和发展潜能的交流话语和主体意识 的确,“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德育研究也将愈来愈关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主体性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存在,走进学生的生活。因而,德育研究回归人,回归生活世界,将成为其发展主题。” 从“教”的方面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方面来讲,学生是主体,知识或技术是客体。高校全员德育新体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积极作用。 而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人的生存意义与自身价值认同的自我赋予性和确证性;主体能力是指个体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自我发展和创造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通过开展一些以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对话交流活动中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使得大学生的聪明智慧得以发挥,才华能力得以施展,并成为学校德育中可操作性的实践资源。要贯彻这一对话理念,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而且要把这种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其次,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这不但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还会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党建,2001,(10). [2]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讨及其借鉴[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3]宋艳.德育生活化模式之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2005,(7). [4]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6,(4). [5]朱延华.论高校德育领域的范式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2006,(5).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