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基本经济
   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GDP观”      ★★★ 【字体: 】  
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GDP观”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23:29:4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各地区GDP数据经国家统计局组织联审认可后,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或授权地方发布,并以此作为法定数据。”这意味着,国家已下决心解决近年来备受各方关注和质疑的“GDP地方数与中央数差异过大”的问题。这对于完善经济法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无疑意义重大;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一调整对地方经济工作的影响也是不小的;而从长远看,这也向各地提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怎样破除“旧GDP观”,树立起“科学GDP观”,以确保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应该彻底改变的“旧GDP观”
1、“荒谬误差”透出“旧GDP观”的严重弊端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直接给出的GDP(下简称“直接数”)为136875亿元,而年鉴中的各地数字加和的GDP(以下简称“加和数”)为163240亿元,后者比前者高出19.26%。高出的26364亿元,比排后的云南、吉林、陕西、天津、重庆等13个省、市、区之和(24369亿元)还高出近2000亿元。这一巨大“误差”,实在到了极其荒谬的地步。
***************************************************
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加和数”GDP(亿元)* 87671.13 *97209.37 *106766.3 *117514.8 *135539.1 *163240.44
“直接数”GDP(亿元)* 89468.1 *89468.1 *97314.8 *105172.3 *117251.9 *136875.9
“加和数”比“直接数”高出百分数(%)* -2.01 *8.65 *9.71 *11.74 *15.6 *19.26
表1 “直接数”与“加和数”之差别
***************************************************
而真正可忧的是,这种状况自2000年以来,基本上是有增无减,年甚一年。表1是近年来“直接数”与“加和数”的比较,由之可见:在1999年以前,二者之间仅相差2.01%,而且那时“加和数”有时还会大于“直接数”,但2000年后,“误差”平均每年上升2个多百分点,目前已超过年增长率的1倍多。这样的差额,显然已使GDP难有真实性可言。
2、主观影响是导致“误差”的最主要原因
有关部门先后对GDP统计“误差”做了多种解释,主要有:(1)跨地区生产经营的增加值被重复计算。(2)省际间的商品流通很难精确计算。(3)部分地区在统计时剔除价格因素不够彻底。(4)新兴服务业容易高估。(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转轨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差异。(6)各地区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易核实、校对。(7)某些地区为了追求政绩,没有严格遵守统计制度,搞虚报浮夸,人为干预统计数据。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前6种属于客观原因,第7种则属于主观原因,而分析一下主、客观原因孰轻孰重,则是很有意义的。一般而言,客观原因导致的误差比较小,也相对稳定,这是因为:(1)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GDP统计以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会很困难。(2)随着统计工作的技术条件不断改善,一些“硬”因素(如时间、人工等)导致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3)客观因素一般具有“随机性”,其波动应该是不规则的,服从统计规律的。
为此,我们分了两个时段进行对比观察。第一段是1994—1999年间:其“加和数”与“直接数”的误差的平均波动为0.28%,“数量级”只有同期平均增长率的2.87%,波动特征为有增有减的随机性,幅度为-1.38%~1.94%。所以可以说是客观因素为主的典型。第二段是2000—2004年间:其“加和数”与“直接数”的误差平均波动为11.42%,“数量级”高达平均增长率的150%,波动幅度在11.03%~14.96%,也明显超过了平均增长率。特别是,其误差也不再像原来那样有增有减,而是只增不减持续高升。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是典型的主观因素影响的结果。
这种主观影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一是“误差”的“数量级”大大超过了增长率,使得GDP丧失了基本真实性。二是“误差”有增无减,折射出一部分干部“数字攀比倾向”愈演愈烈。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说:每年对年鉴中各省数据调整时,许多省领导都会亲自找上门来或打电话进行阻止,调低谁的都不行。2004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挑选了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10余个经济发达省份作为试点,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一起对数据进行对照与核查,结果剔除掉了省级上报GDP数据2.1%的虚高增长率。四川省统计局领导也指出:“虽然(四川)一些领导干部不会明目张胆授意相关部门擅自修改GDP统计数据,但迫于政绩需求,委婉、策略地干扰数据出台,甚而默认数据‘加码’、‘掺水’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
可见,这里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从根本上讲,则是传统发展观导致了一种不健康的“旧GDP观”:在发展经济中只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只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统筹协调,最后,一些人甚至为了政绩去编造出一个“好看的”GDP,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统计失真。
3、应针对统计“误差”带来的问题,认真实现向“科学GDP观”的转变
最近,有报道说“XX省XX市在评价官员政绩中取消GDP指标赢得掌声”,如果是想扭转一些干部在GDP问题上的认识偏差,防止政绩考核中的弊端倒也无妨,但从一般意义上说,简单地否定GDP重要作用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作为“衡量一国之内(包括本国与外国企业)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的GDP,毕竟是我们衡量“第一要务”贯彻得如何的一个基础性指标。而且,GDP与其它一些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相关联所形成的指标,例如就业弹性、货币周转速度、财政所占比重等,又是观察经济运行效率、质量、协调性的重要参数。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过:“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据此,是否真正熟悉一个完整、确切的GDP,也是观察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善于驾驭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之一。如果为了避免政绩考核的不当,走到不理会甚至不懂GDP的路子上去,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GDP发布权上收后,地方政府需要认真去做的事,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GDP统计不当给经济工作带来的后患,重塑一种新型的、科学的GDP观,以之正确地观察、分析、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
二、GDP统计的“误差”可能导致对经济运行判断的一系列重大偏差
1、发展目标判断偏差
***********************************************
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四川占全国"加和数"(%)* 4.23 *4.13 *4.14 *4.15 *4.03 *4.02
四川占全国"直接数"(%)* 4.15 *4.48 *4.54 *4.64 *4.65 *4.79
表2 四川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位置的统计差异
***************************************************
根据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和要求,四川制定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以期未来某时人均GDP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应该说,这是符合国家关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要求的。
这个发展目标显然要求四川GDP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于是,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应该按照哪个“全国”数字——直接数还是加和数——去统计比较合理的问题。一般地,我们习惯了拿四川的数字与全国的直接数比较,因为这是统计年鉴直接认定了的。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四川的GDP数字本身是在加和数之中的,那么加和数与直接数的20%“误差”也就被带了进来,这样比较还合理吗?于是,为了做“无差别”比较,就似乎还是要“地方比地方”,因为没有哪个省、市、自治区可以有确切理由说自己数字的误差比别人就小。但这样一比问题就大了。
表2是四川GDP分别占全国加和数和直接数的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用这两组不同数字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1)用直接数看,四川GDP占全国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革命的动力学分析】改革=发展?

  • 下一篇文章:国际关系新格局下的“走出去”战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GDP观””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GDP观””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二)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一)
  • ››拆迁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经济学50年发展与论争(三)
  • ››浅谈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 ››坚决支持国企产权改革,坚决反对掌...
  • ››十一五规划中的改革重点
  • ››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
  • ››李嘉图与詹姆斯·穆勒和马尔萨斯
  •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
  • ››科学发展与马太效应初探 刘致捷
  • ››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GDP观”
  •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创新...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职校生可持续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