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的4.15%上升到2004年的4.79%。换言之,四川经济在朝着追赶、跨越目标前进。(2)而用加和数看,1999年到2004年,四川GDP占全国比重从4.23%下降到4.02%。这意味着四川经济已离开了发展目标。 可见,用不同的“全国”GDP数(注意到它们都是从同一年鉴上得到的)所得出的四川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判断的差异,已经不能用“误差”去说明之,而是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样的“判断偏差”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2、发展态势判断偏差 ********************************************************************* *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西部GDP占全国"加和数"(%)* 17.51 *17.13 *17.09 *17.16 *16.94 *16.90 西部GDP占全国"直接数"(%)* 17.16 *18.62 *18.75 *19.18 *19.58 *20.15 表3 西部GDP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差异 *******************************************************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差距持续拉大,已成为中央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反映这种差距的指标——西部经济占全国比例,就显得很重要了。 表3是1999—2004年间西部10省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变化比较。不难看出,与四川GDP占全国比重类似,分别用直接数和加和数得出的结论,也是显示出了完全相反发展的态势。(1)直接数显示出一种相当乐观的发展态势: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从17.16%上升到20.15%,于是自然可以得出“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已逐步缩小”的判断。(2)而用加和数计算的结果,则描绘出了严峻的形势,西部比重从17.51%下降到16.90%,结论显然应该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 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判断,决定着什么样的政策取向。对于西部大开发这样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政策的执行效果的判断,如果不能准确可靠,就无法对下一步的政策措施进行合理修正,使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再得出有上述重大偏差的结论,就完全可能提供一个错误的决策依据,其后果自然是不言自明。 3、运行质量判断偏差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GDP的数量,更要关注GDP的运行质量。与GDP运行质量有关的指标很多,这里以对于“经济安全”有着基础作用的货币流通速度(即GDP除以货币供应总量)为例进行分析。表3给出了分别用直接数和加和数计算的1994—2004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 ****************************************************** 货币和准货币(亿元)* 年 份* 按"加和数"计算货币周转次数(次/年)* 按"直接数"计算货币周转次数(次/年)*
1994* *46923.5 *0.9672 *0.9965 1995 *60750.5 *0.9467 *0.9626 1996 *76094.9 *0.8977 *0.8921 1997 *90995.3 *0.8435 *0.8183 1998 *104498.5 *0.7922 *0.7497 1999 *119897.9 *0.7312 *0.7462 2000 *134610.4 *0.7222 *0.6646 2001 *158301.9 *0.6744 *0.6147 2002 *185007.0 *0.6352 *0.5685 2003 *221222.8 *0.6127 *0.5300 2004 *253207.7 *0.6447 *0.5406 表4 货币流通速度的统计差异 ******************************************************* 数据表明:2000年以前,这两组数据的结果差异不大,而2000年之后,二者之间出现了重大的“数量级”差异。按照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如果货币流通速度降到0.5次/年以下,就可能发生金融危机。而根据上表数据,我们可以有两种大相径庭的判断:(1)按照加和数GDP计算,目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还处于大于0.6的“接近安全数量级”。(2)按照直接数GDP,已经接近0.5次/年,处于“危机临界值数量级”,迫切需要规避金融危机。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都发生过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对货币流通状况进行监测,得出科学准确判断,从而保持一个既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又能规避金融风险的货币供应量,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但是,上述两组数字的差异,却会使我们无所适从。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央领导特别提出要认真研究金融安全问题,这就使判断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拿出的数字,在判断“安全”与“不安全”之间飘忽不定,就会使决策左右为难,其结果,是要么错失良机,要么引发危机。 4、可持续发展判断偏差 **************************************************************** 年 份* 以"加和数"GDP计算的单位能耗* 以"直接数"GDP计算的单位能耗* "加和数"能耗比"直接数"能耗低(%) (万吨/亿元) (万吨/亿元) 1999* 1.484* 1.454 *2.05 2000* 1.340* 1.456 *-7.96 2001* 1.264* 1.386 *-8.85 2002* 1.261* 1.409 *-10.50 2003* 1.261* 1.458 *-13.49 2004* 1.207* 1.439 *-16.15 表5单位GDP能耗“误差” ***************************************************** 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仅仅保留了两个主要发展指标,其中之一就是单位GDP能源消耗,“建议”要求其下降20%。这不仅是要使日趋紧张的能源供需状况能迅速改观,更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一指标代表着国家新的重大政策取向。 然而,GDP“误差”则会使这项指标考核成为一种不利于宏观调控的“数字游戏”。表4是分别用直接数和加和数计算的亿元GDP的万吨标煤能耗,不难看出,当下,“地方标准”的能耗数字,已经比“中央标准”的数字低了16.1%。这即是说,一些地方无须太多努力,即可在1~2年内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将来在一些地方就会出现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其单位GDP能耗不断地“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其能源供需关系却继续高度紧张。 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支撑,所以各国都在制定其能源战略和远期规划,我国也不能例外。故此,需要实行“单位能源消耗管理”,依照可控需求制订长期开发规划,这就必须有可靠的单位能源消耗统计数据作为决策参数。而上述足以扰乱决策取向的数字“误差”(因为误差已接近了调控目标的“数量级”),显然是根本无法作为依据的。 三、树立“科学GDP观”,实现经济工作转型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已启动着一次新的转型: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变到同时注重质量,从主要追求局部突破转变到同时注重协调发展,从追求单一经济发展目标转变到同时注重社会发展目标。为此,一些地方(包括我省)也提出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但由于缺乏针对性,使得一部分干部中“科学发展观”还停留提法上,并没有真正对实际经济工作起指导作用。对此,我们针对上述GDP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按照树立新的“科学GDP观”要求,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建议。 1、地方政府要切实树立起“科学GDP观”。必须结合经济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切实树立起科学发展观,使其真正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工作。“GDP问题”就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之一。我们需要扭转传统思维,树立起新的思维,要使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不仅要了解GDP的数量,还要熟悉GDP的质量;不仅要了解生产法的GDP,还要熟悉支出法的GDP;不仅要了解GDP总量,还要熟悉GDP的结构;不仅要了解GDP本身,还要熟悉与之有关的其它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最重要者,是不仅要能从GDP去观察我们的经济工作绩效,更要善于从中分析研究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而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要以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善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2、按照科学发展观完善GDP考核指标体系。在过去的GDP考核中,“唯总量观”甚至“唯增长率观”甚为流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