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除了增长率外对“GDP种种”几乎是一无所知。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与GDP关联比较密切、对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指标: 1)就业弹性。这是观察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多数人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成果的依据。 2)货币流通速度。这个指标在省以下的管理层次不十分重要,但对于省以上则相当重要。最近中央领导表示了金融安全的关心,所以这个指标的重要性必须被强化。 3)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也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而这个指标可以显示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的强弱。 4)消费率。自中国经济进入“制度性过剩”后,提高消费率一直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消费率是否适度,将是我们的经济运行是否进入良性循环的基本标志,也是多数人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体现。 5)土地、电力、交通等基础资源的“消费”弹性。未来发展将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约束,十一五“建议”已经把单位能源消耗作为仅有的两个考核指标之一,就是一个重要信号。 6)单位产出(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这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指标,但其所暴露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例如频发难止的矿难。安全问题已是我们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的最严峻考验。所以必须作为基本考核指标。 3、确保GDP考核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过去,GDP考核除了形成对各级的“速度压力”外,谈不上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要使其真正起好这种作用,今后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重要环节:(1)过去受计划经济影响,季度、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往往是按照“总量、农业、工业、建筑、流通、财政金融”一一描述,一些用了十多年的套话还在继续使用,对于指导工作缺乏实际意义。今后应注意以当季的运行特征分析为主,以上述指标的变动特点,描述出特征性的状态,这样的发布会对下面的指导意义更强。(2)过去对经济工做的检查和总结,实际上只看GDP的总量和增长率,也就是一种变相的“GDP论英雄”,对于总结改进工作缺乏实际意义。所以,要使考核成为检查研究经济工作的依据,就必须对上面提出的指标系列,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4、严肃统计法规。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进行经济社会指标的统计,要善于主动去发现统计中的问题。我们有些领导对增长率有了怀疑,就知道从电力、交通等“弹性”指标中观察其真实性,这种作风就有很好的影响。至今,我们基本上没有严肃处理过对统计失负有责任的高级官员,所以应对此加强行政、社会、舆论监督,严厉惩处一、两个搞“注水GDP”的官员,以根本扭转虚报浮夸作风的恶劣政风。 5、搞好中央与地方GDP审查合作制度。虽然联审制目前只是一个向“下算一级”核算方式过渡的办法,但是,考虑到中国国情复杂,发展变化很快,加之统计系统本身的一些问题,很快采用“下算一级”的办法,未必就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所以,建议国家在完善核算方法的过程中,不仅GDP,如像上面提出的有关指标也要进行联审,以利于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差别政策,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