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 【字体: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55   点击数:[]    

对农业社会有一种浓重的乡愁。柯尔律治攻击功利主义,而诉诸一种直觉的普遍“良心”的存在。认为个人主义的自私撕毁了社会的经纬。雪莱反对“计算超过了理念”[48]。卡莱尔则警视“现金交易是惟一的联系”[49]。法国的复辟论者梅斯特 柏那、拉梅内等狂热地攻击“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柏那认为“单独的个人不是真正的人”,痛责布尔乔亚功利社会的非人化竞争致使弱肉强食。[50]拉梅内强调个人主义对礼俗社会所产生的个人单元化(atomization)会自然地引致专制主义的国体。并认为民族国家理智化的过程和个人的解放的最终结果是:个人与国家成为社会仅有的单位(他的名言是“中央集权在中心造成脑充血,在末端产生贫血”)。但艾恺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非理性主义者,“如果说他们不信任个人的理性而依仗群体的理性反而更合适些”。[51]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使每个国民倾向于把他自己从其同侪的大众中孤立起来”,“最终归属于纯然的个体主义”,其走火入魔的、却矛盾的结果是现代极权国家和现代福利国家。[52]但托克维尔“终究未能直接的反对启蒙原则中的个人主义、民主和平等”[53]。第五,倡议建立人文主义保护机构。柯尔律治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叫“鸿儒院”的机构,将全国的人文学者正式地纳入体制。目的是将“今日与过去加以联系”,以保存历史社会的完整性。卡莱尔也倡议建立一个“有机的文人阶级”。外压型现代化国家,如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反现代化思想家则企求“国家”保护本国文化传统。第六,主张“宗教回归”和“王朝复辟”。柏克的中心价值是建基于宗教之上,基本上是一个神秘性的立场。他认为基督教的价值不但对英国人,也对全人类是恒常而普遍的。法国的复辟论者倡导天主教和王朝的“复辟”。他们认为罗马教庭不但约束其信徒,也及于全人类。明显地厌恶一个由计算私利的个人聚成的社会。柏那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能组织一个合理的社会(有能力者知有所节制,而弱者亦可生存,全体社会成员得享福祉)。2.       诱发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后进国)的反现代化理论及其特点在欧美,作为现代化的后进国,艾恺重点分析了德国和俄罗斯。对意大利、美国、中南欧也作了连带的分析。(1)德国艾恺考察了德国的四位主要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哈曼(Johann George Hamann,1730——1788)、谢林(Frederich von Schelling,1775——1854)、赫德(J.G.von Herder,1744——1830)、穆涉(Justus Möser,1720——1794)和四位国家主义者(文化民族主义者)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革勒斯(Joseph Gorres,1776——1848)、来贺(Wilhelm Heinrich Reihl,1823——1897)、斯塔贺(Julius Stahl,1802——1861)。从中可以看出德国反现代化思潮的如下特点:第一,德国成为反现代化思潮的先驱国家和全盛国家。为什么会这样?艾恺的分析是:相对于地理上位于德国之西,而又比德国现代化的多,且已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英法而言,德国存在一种“东西文化”的冲突,由此反现代化思潮得以勃发。“早期的德国批判预示了日后很多的其他非欧洲批判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事实上,许多亚洲反现代化批评就直接引自于德国的反现代化批评。”[54]第二,反现代化思想家经历了文化认同危机,从启蒙主义者转变为现代化的批评者。哈曼“开始是一个启蒙的追随者,但在经验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后,他变成了反对派”[55]。费希特在1806年耶拿一役法国大败普鲁士以后,“从一个热切的启蒙主义者转化成了一个同样热切的国家主义者”[56]。革勒斯直到法国入侵德国之前,还是法国大革命的热心支持者,此后回归天主教,同时成为“激进的国家主义者”[57]。第三,用启蒙思想攻击现代化。哈曼用英国启蒙时代的怀疑论者休谟(David Hume)的思想来攻击启蒙运动。第四,主张“宇宙”和“现实”都是“不停流转的浑然整体”,排斥“理性”,崇尚“直觉”,相信“直觉能够穿透现实的终极本质”。谢林视宇宙为一非理性的、基原力的自我发展,要了解它只有靠“直观”的力量。“现实”是“不停流转中的浑然整体”,用科学的、静态的方法只能“讹误了”现实的真相。穆涉认为了解一个人或社会只有靠“全盘印象”,文化的认知是不遵从纯粹理性的分析的。“知识性思考”或“理智”(收集和分类各种实验,拆卸和重新装备,并对现实加以界定、推论,故具有静态的、机械的性质)会扭曲现实,而“直觉”能够洞见现实的“全体”——一个不断转化的浑然整体。谢林把“直觉”的观念发展为复杂的认识论体系。艾恺认为西方“直觉论”哲学的最高发展是法国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柏格森是法国“生机论”哲学的集大成者。而法国“生机论”哲学是德国“直觉浪漫主义”的法国版。柏格森后来成为亚洲反现代化思想家里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第五,反对“进步”和“理性”的“绝对”标准,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哈曼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殊相”,从来不是“共相”。他觉得理性固然重要,但不过是一种逻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下一篇文章:生态学范式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建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