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 【字体: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55   点击数:[]    

udok)这一“邪恶的精神原则”的必然产物。当代西欧文化与社会所有贬损人性的特征——个人主义、法制主义、社会的单元化、非宗教、反道德、唯物主义、商业化、官僚化、集权化、都市化、非人化、工业主义等等,都是这同一个原则的必然结果。而俄罗斯文化的原则是整体的思考、“虔信的思索”及其精神代表——东正教会,故俄罗斯文化最起码在最纯正的形式上具备了与西方相反的特性——公社主义、精神至上、宗教化、有机共处等等。西方社会属于“法制的”、“个人主义的”和“物质的”,而俄罗斯属于“道德的”、“共产主义的”、“精神的”。斯拉夫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的文化传承并不包含希腊和罗马的“理性主义”传统。第六,主张俄罗斯“文化复兴”,要求“认清”斯拉夫主义者自身“使命”。斯拉夫主义者认为,古代俄罗斯虽然保有真理的原则,却对自身及其使命认识不清。是故,斯拉夫主义者的使命即在于唤醒这种对自我不可或缺的自觉,那才是俄罗斯人民的真正力量。第七,蕴涵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共相与殊相的深刻矛盾。艾恺认为斯拉夫主义的反现代化立场有两组固有的矛盾:他们对科技、经济成长及工业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真”基督精神(也就是俄罗斯东正教会)与西方世界关系的解释。从第一组矛盾来看,斯拉夫主义者对西方“理性主义”原则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都市化及其影响痛加针砭。以为俄罗斯可以维持一个农业社会。并呼吁复兴彼得大帝时代以前的本土文化。但是,斯拉夫主义者对西方现代化的物质成果——如工业与科技却绝不是否定的,他们一无例外赞同并亲自引进。他们隐然的逻辑似乎是:西方“理性主义”原则的物质成果不会危害他们高超的、独特的、优越的精神文化,而其“整全理性”的基本原则也不会受到影响。相反的是他们“整全理性”的基本原则可以驾驭这种西方“理性主义”原则的物质成果。而这实际上违背了他们自身宣称的“基本精神原则←→必然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后来非西方的反现代化理论基本上也遵循这样一种逻辑模式(艾恺认为反现代化思想家们试图把“理性主义”与“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分离开来,而后者恰恰不过是应用理性以理解和控制自然而已)。从第二组矛盾来看,基督教是以其东正教和罗马公教(又称为天主教)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普遍超越、声称属于人类全体的宗教。斯拉夫主义者一方面揭橥拥有基督教“真”精神(东正教)的俄罗斯的使命是拯救全世界(东正教具有全球价值);另一方面却又认同东正教的俄罗斯独特性和俄罗斯文化属性。然而,以一个具有全球普遍价值的精神或文化来界定本国的民族精神认同是如何可行的呢?这个具有全球普遍价值的精神或文化又如何会专属于俄罗斯的呢?看来斯拉夫主义者的普遍主义并不真正认可人类的共通属性可以用全人类的同等价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即除了俄罗斯以外,其他世界并不具备拥有全球普遍价值的能力,而俄罗斯是被特别挑选出来的民族,把“真”精神加诸人类而赐于拯救。坚持文化优越论的逻辑结果最终踏上了种族优越论的陷阱。第八,从“斯拉夫主义”(斯拉夫文化民族主义)异变为“泛斯拉夫主义”。斯拉夫主义理论的大部分因素基本上是非国家主义(事实上,他们对作为一个机构的民族国家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痛恨),然而,后来竟发展为极端的俄罗斯民族主义,且被用来为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利益服务。斯拉夫主义者最直接的后继者竟是极端国家主义的泛斯拉夫主义运动。艾恺在观察了全球反现代化思潮的历史行程后得出一个高度讽刺性的结论:“斯拉夫主义的最终命运及特异的讽刺性恰与日耳曼、印度、日本、中国、伊斯兰等其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命运相平行”[65],“一个视民族国家为敌的反现代化理论竟至于演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高潮;但是,这恰又是许多这类反现代化意识形态所走的路”[66]。3.       19世纪末西欧的反现代化思潮及其特点艾恺主要对19世纪末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反现代化思潮进行了考察。在英国,他主要考察和分析了纽曼大主教(Cardinal 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普金(A. W. Pugin,1812——1900)、罗斯钦(John Ruskin,1809——1900)与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纽曼大主教和阿诺德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文明”与“文化”的二分。阿诺德认为“文明”是外在的、机械的,过度高估机器的价值,且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他说的“文明”就是“现代化”。他试图用“文化”来代替宗教而为绝对价值的基础。但他和纽曼不同的是他的“文化”观念,实际上并无绝对的基础。他不把对现代化社会的批评置于宗教的绝对性上。纽曼提出“大学教育的理念”,为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功能:熏陶完善。他明白大学教育将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其二,分辨“纯粹理性”与“推断力”。纽曼大主教和阿诺德两个继续发展柯尔律治关于一个将某些道德与理智活动与现代化过程相分离的这个观念。纽曼企图分辨“纯粹理性主义”(他称为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下一篇文章:生态学范式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建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