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化理论的文化哲学中蕴含着“体与用”←→“精神与物质”二分论。认为东方或亚洲以其精神深度与超越性见长。东方与西方文化上刚刚相反且形成完美的互补。其三,渴望与预期一种未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会造成一个新的世界人类文化。为了担负补充必要的角色,东方必须对之自觉;为了达到自觉则必须振兴、重整或再发现本身的真文化或真精神。西方目前由于情势被迫要改变或转移其文化,这需要通过与东方文化融合以行之。其四,从西学资源(西方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反现代化思想)得到支持。“大部分亚洲反现代化者最起码也都自西方反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公开著述中得到鼓励,且常引用来支持自己的理论。”[88]其五,理论与实践中蕴含着共相与殊相的矛盾以及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紧张。其六,“东方”或“亚洲”通常仅仅指本国或本土,“世界”仅仅指西方。以本土文化指代“亚洲文化”或“东方文化”,认为只有本土文化才能够体现“亚洲文化”或“东方文化”的精神性精华,才是“真正的”或“纯正的”的“精神文化”或“亚洲文化”。4. 亚洲反现代化理论比较其一,从国家主义的层面看,印度的国家主义的因子很弱,或如泰戈尔的例子,国家主义在他的反现代化思想中完全不存在。所有日本的反现代化思想家都是高度的国家主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不论诉诸何种方式,最终的效忠皆归向天皇。中国的反现代化批评者,超级国家主义者很少,然所有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国家主义者。在印度,反现代化批评未发展为任何形式的有影响力的“泛××”运动。而日本每个反现代化思想家的思想都最终同化于日本当局及“大东亚共荣圈”的扩张主义计划。日本反现代化思想家对官僚国家的攻击却讽刺性地转化为官僚国家扩张主义的赞助与支持。“泛亚洲主义”运动在日本体现得最明显,中国其次。其二,从和平主义的层面看,印度的反现代化思想家都是和平主义者,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意理是为典型代表。在日本则恰恰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以不同的形式,事实上,要求一个东亚战争,以作为亚洲重新建立对它自身文化命运之控制的首要先决条件。在中国,可见两者间的“中道”。其三,从现代化的层面看,日本乃三者中的最现代化之国,也是主要的帝国主义霸权。印度是最不现代化的、明显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多少居中(半殖民地)。各自的反现代化思想与它们现代化的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日本与西方的反现代化思想相似之处似乎大于亚洲其它地方的反现代化思想,而且也比中国和印度“要更精致、复杂和广泛”[89]。其四,中国与印度的反现代化思想将焦点集中于强大的“外人”——西方,而日本的反现代化思想的焦点却对准了日本自己——日本的现代化“现状”。艾恺认为,研究一次大战后日本政治与文化批评的西方史学家,将一群反现代化思想家称为“复辟主义的反叛”[90]。这个现象的终极根源在于明治维新的极为深邃的暧昧性质。这种暧昧牵涉到两个层次:一是维新者声称新国家的目的在于回归“古代与神明式天皇的国家基础”,二是新政府决心“消除旧风俗”和“在全世界搜寻新知识”。[91]由此,艾恺认为,日本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冲突“乃日本独特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恰恰是这种矛盾造成了1920年和1930年间复辟主义反现代化对现状的攻击”。[92]在国家主义层面上,艾恺认为,日本的反现代化思潮还有一个暧昧是,一方面强调立即消除国家无能领袖与无用体制以解决内政问题之必要性(导致2.26兵变);另一方面将注意引到敌对的外国强权,通过直接的军事策略以寻求解决(导致珍珠港事件)。(三) 中东与非洲的反现代化理论由于非洲历史背景与历史地位的特殊性[93],艾恺认为,“黑色非洲的的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出(单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意理”,相反的,“他们终极试图界定一个属于黑色种属全体的一个文化认同对象与主体”(艾恺称之为“黑种性”理论)。[94]这是非洲反现代化理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与欧美、亚洲、中东的最明显区别。“黑种性”理论的充分发展以“Negritude”(“黑种性”)这个法文词的诞生为标志。“Negritude”由非非洲黑人艾米·塞沙勒(Aime Cesaire)在1935年创造。这个词最有名的理论家是塞内加尔总统先格洛(Leopold Sedar Senglor,1906——)。他把“Negritude”诠释为“黑色非洲文明的精神与价值”、“黑色非洲文化价值的整体”。“它特定的表征了黑色民族,或更精确地说表征了非洲黑人的世界”。所有这些价值“皆主要来自直观理性,一种掌握现实的理性”。“Negritude”这个词的进一步发展是意指“黑色非洲的族群社会”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相对照。这个理论认为,黑种人与白种人不同而另有特色,因为那是他们在热带千年来的农耕与游牧生活中,养成的“对土地和宇宙的一种契合”。非洲的族群社会保守了一种产生社区成员间愉快的均衡的一种“公有主义”。这个公有社会的结构立基于“精神”和“民主”的种种价值。[95]先格洛提倡“融和”西方与非洲的文化,创造地整合双方“最佳”的因子,创立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