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 【字体: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55   点击数:[]    

“形式思考”)与他所谓的“推断力”(illative sense)。他的“推断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研究一些具体事物时所培养出来的理智与素养。纽曼主张维护宗教,但认为基督教必须成长和改变。普金、罗斯钦和莫里斯与其他的反现代化思想家的不同点是:第一,他们从艺术和美学的立场来批评现代化,而不是从宗教或哲学方面。他们主张“艺术独立”(艺术是一种独立于并受保护于现代化过程外的种种价值的特殊宝库)。第二,他们反现代化批评的本体不是现代化的种种潜在的影响,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充分发展了的工业社会的英国。他们三个全都直指布尔乔亚功利文化丑恶和非人的种种影响。他们认为,所有的现代文明都是根植于自私、个人主义的放纵与物质主义之中。他们批评的中心概念是“有机的”(与“机械的”相对)与“整体的”(与“零碎的”相对)。第三,他们三个都提倡某种形式的社会主义。他们价值的最终尺度是“生活”。他们反对经济生活是一个为生产而生产的过程,主张经济生产应该为人们生活的真切需要服务。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艾恺主要考察了尼采、叔本华、布洛克(Moeller van den Bruck,1876——1924)、兰本(Julius Langbehn,1851——1907)、拉加德(Paul de Lagarde,1827——1891)、毛若士(Charles Maurras,1868——1952)、巴列(Maurice Barres,1862——1938)、法兰西行动派(Action Francaise)、邓南遮(Gabrielle D’Annunzio,1863——1938)等人。艾恺从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反现代化思想进行了概述:第一,批判虚无主义。尼采和叔本华是深刻的反现代化哲学家,但两者绝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者,他们的反现代化批评是在相当超越的层次上进行的,他们不过是将启蒙思想的诸原则推究到其逻辑的极端来加以观察的。他们都宣称“所有的人类价值都是没有价值的”[67]。尼采清晰地见到了以启蒙价值为根基而衍生的现代化所处的进退维谷,惟一可能的结果就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西方文明不可避免的逻辑终端,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将彻底毁弃。尼采既不主张“文化复兴”,也没有“乡民式的理想”,也没有“宗教的重兴”。[68]第二,高扬国家主义。德国的布洛克、兰本、拉加德,法国的毛若士、巴列和法兰西行动派等,意大利的邓南遮等,都是文化民族主义者,也是强烈的国家主义者,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者的思想是在前代浪漫国家主义的源起上加上达尔生存竞争的观念,由是产生了一种“非道德的国家主义”[69]:他们谴责现代社会的每一方面(如物质主义、商业化的人生、德性的丧失、宗教与道德价值的沦亡,他们对早期乡村社会有一种浓厚的乡愁),却对民族国家和国家主义中固有的对传统社会的摧毁性视而不见。他们力促一个更加强大的民族国家和更大的国家权威,却从来也没有发现反现代化与国家主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是帝国主义或国家扩张的同党,也是暴力的崇拜者,他们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之辩解。同样的意理在法国和意大利也曾出现。4.       19世纪欧洲反现代化思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其一,“文化危机”与“人的异化”。所有的反现代化批评都认为现代化自18世纪末发展以来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危机。他们认定工业化以前诸社会的人和工作的过程有一种自然的关连性,而这种关连却为现代化所败坏了;另一个他们强调的文化危机是人群关系的改变和社会规范的崩溃。左派批评着重工作过程的改变,右派批评强调社会规范的衰败。现代化端赖效率的逻辑,也就是分工。随着专业化的日益发展,人们不再是机器的主人,而变成了机器的受害者。工作变得越来越单调,也更进一步剥夺了工人作为人的种种能力的发展,其他能力也在日益萎缩。其二,“有机社会”与“道德理性”。所有的反现代化思想都以各种传统形式(或理想化)的社会当作社会完善的试金石。他们对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心存疑惧,就是彻底仇视,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病态与非人性化。强调社会重于个人,有机的群体关系高于法律关系及其法定权利。渴望共有的道德价值和对真理的共同认识与分享。高度评价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非功利方面,如艺术、宗教等。批判启蒙运动带来的“批判的理性主义”,认为它的本质对所有的宗教和道德的信仰与价值都是腐蚀性的和破坏性的。他们常常分辨“实用”理性(“理智”)与“道德”理性(“直觉”)。“直觉”认识论为道德价值提供一个基础。尽管反现代化思想家本身并不常命名为“直觉”,但其概念往往可以等同于直觉。如柯尔律治的“思考”(与“了解”相对)、斯拉夫主义者的“整体的思考”(与“零星的了解”相对)、纽曼的“推断力”(与“纯粹理性”相对)等。其三,“认同危机”与“精神回归”。不少反现代化思想家年轻时曾是狂热的现代化倡行者,当他们体验了一种情绪或精神的危机(艾恺认为极为近似个人的认同危机)之后,他们或“顿悟”或“渐悟”,最后,常常变成了同样狂热的反现代化批评者。“顿悟”型的(德国人以此为多)如哈曼、费希特、赫得、谢林、革勒斯、阿恩德等;“渐悟”型的(英国人以此为多)如柏克、柯尔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下一篇文章:生态学范式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建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