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 【字体: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55   点击数:[]    

文化”运动。这“使他在1970年代成了极端风行的人物”[79]。他主张少年人应注意直觉,服膺自然的韵律,将找人麻烦的暴君“理智”地搁置起来。不过,艾恺对所谓“反文化”运动的判语是:“不过是基本启蒙原则长期的逻辑性发展之持续”。反文化的真正性质是“个人主义的强化以及以个人的物质私利为仅有的道德准则,它对个人平等以及社会正义的强调无疑乃启蒙原则的扩充。它的终极基础仍为个人私利,而非自我否定与利他。”[80]其三,对社会绝望。艾露、马孤哲等反现代化思想家对人类的未来并不乐观。艾露认为技术有如葛氏定律(Gresham’s  Law):劣币恒驱逐良币。人类对此是无能为力的。马孤哲认定所有的现代民族国家都是“极权主义”的,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抗拒这个“体系”的人们了。不过,“没有征象表示将有善果”[81]。另外。一整个类型的西方当代现代化批评者是具有哲学倾向的心理学家与心理分析专家。他们注意的焦点是个内在的心理条件和社会心理环境。认为现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不健康的心理环境。“社会倾向将人们变成自动机械,日增的精神疾患则为人类失败的代价;在狂热的追求工作与所谓欢快的冲刺下隐藏了绝望。”[82]弗罗姆(Eric Fromm)最为典型。他警告地说:“除非历史的道路改换了进向,全世界的人类将丧失其为人的品质,成为无灵魂的机器人,甚至于他自己都不觉得是这样。”[83](二)   亚洲的反现代化理论1.       亚洲反现代化思潮的诱发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在一次大战前就存在,反现代化批评是随着现代化的开展而出现的。但只在一次大战后才显出其重要性,它实际上是大战及战后西方惨况和悲观的产物。是故,相当讽刺的是,在西方本身进入了由大战产生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的时期,亚洲对西方化的批评者在亚洲才变为得势。更加讽刺性的是,只有当这些批评者在西方获得了某种成功或由西方承认他有了相当成就后,他才在亚洲成为重要的人物。同样的,许多亚洲的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而所谓西方的东方主义者,其实是反现代化批评的另一种形式的持续。[84]最能表征战后不安与悲观的一部书,无疑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一出版,人们成群抢购,一部这么艰涩的大部头著作之如此畅销实属空前。斯宾格勒从文化有机体的角度研究了文化的生命周期,断言西方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已届败死之年,必为其它新文化取代。此书对亚洲的现代化批评者如张君劢和梁启超有直接的影响。[85]大部分亚洲的反现代化评论者,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受影响于这种欧洲战争后的惨淡景象,以及西方日增的认为其文化必定存在某些基本的误谬的想法。在他们个人经历方面,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相同特征,此特征与19世纪欧洲反现代化批评者也有其平行之虑:这些亚洲的批评者,就其教育与生活方式言,都是“西化的”知识分子,他们年少时以不同的方式献身于他们祖国和他们本身生活与事业的“西化”,在他们早年生活的一定点上,他们经历了一个情绪危机,一个精神的转折点,一种类似于宗教“改宗”的经验;在那之后,他们则全然投身于文化民族主义的使命。[86]2.       反现代化、文化民族主义与亚细亚主义亚洲批评者的批判内涵与欧洲批评者的基本相同,同样介于国家主义和文化主义两者的紧张关系,同样具有讽刺性与矛盾。例如,许多欧洲反现代化批评的讽刺性高潮及于极端国家主义的“泛××”运动,其目的在于为民族国家服务:日耳曼文化民族主义之演化为帝国主义的泛日耳曼运动,斯拉夫主义的思想要素之纳入到泛斯拉夫主义,卒成为俄罗斯国家主义扩张及帝国化的工具。同样的,许多亚洲反现代化批评也成了极端国家主义运动的基础。最大的讽刺是大部分反现代化的日本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终致于被用来支持日本民族国家的帝国主义野心:“泛亚洲主义”的最后发展为“大东亚共荣圈”——一个日本侵略与扩张的借口。日本之终于使用“泛亚洲主义”为其帝国侵略的意识形态基础,是由于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当他们谈到亚洲时,他们预设代表全亚洲或亚洲的真精神的,不是别人,只是日本。其他亚洲的批评西方论者,其作为也无二致:他们各个预设他们自己的国家或文化单位若非代表了亚洲,就是与西方相抗衡的主要力量,是西方文化的相对体,他们同样忽略了亚洲的其他诸文化——换言之,斯拉夫主义者的文化理论中除了“西方”和俄罗斯外,忽略了所有其他文化。同样的,各个亚洲评论者也一样,他们先拿自己的文化来和西方相对照。在反现代化理论中心必定出现的种种二分观念中,亚洲的评论者们一无例外地将正面的一端归属自己的文化,而将西方理所当然地划归消极的一方。[87]3.       亚洲反现代化理论的特点其一,反现代化思想家本人大都留学西方,或者长期受西学的熏陶,具有较高的西方文化素养,对西方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后来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危机的最终解决办法是“信仰的回归”——从西方文化转向本土文化,从“西化论者”转化为“文化民族主义者”。其二,反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下一篇文章:生态学范式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建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