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后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批判教育学、全民教育学等,以及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科技、经济、贸易竞争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等,并逐渐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将同样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加强制度史、思想史研究,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坚持与当代现实研究和发展研究相结合,坚持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经验。 总体而言,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教在“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地位的凸现,高教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日益加强,高教研究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教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可塑性极强的学科,一个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年轻的学术领域,将显示其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谢安邦(主编)(2003).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谢安邦(主编)(2005).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谢安邦(主编)(2005).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编)(2003). 回顾与展望:1983 -2003 年高教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社政司组(主编)(2001).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下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社政司组(主编)(2004).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1996 -200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财政司(译)(1998).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世界银行).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编)(2004). 中国高教制度创新集粹.海口:海南出版社. 潘懋元(2000). 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潘懋元(主编)(2003).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学飞等(主编)(2004).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上、中、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战军(2003). 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学飞(2002).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蔡克勇(2003).20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辉等(2000). 高等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吴岩等(2004).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方惠坚等(2001).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清华大学发展研究报告(2000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彤等(2003).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许剑等(1997). 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建华(2001).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 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熊志翔等(2002). 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杜作润等(2000). 大学论.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朴胜一等(2001). 民族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郝维谦等(2000). 高等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 邬大光等(2004).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应强(1999). 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专业委员会(主编)(2003).2002 -2003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朱国仁(2001). 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云川(2004). 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Tight,M.(2003)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London and Buckingha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