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判断:从1985年-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办学体制改革和院校合并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大发展阶段。通过扩招,大学生群体从190万扩大到了2000多万,成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在我看来,我国现在正在步入高等教育的第三个阶段,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段。在解决了体制和规模的问题之后,理应要转向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因为,最终衡量一轮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要看内涵上的成果。 了望: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打造“教育强国”。之所以要把“强”字突出,就是要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质量上面,而避免一味地关注规模。 也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即“我们要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在我看来,我们带到21世纪的,应该是一个“体制结构更合理、教学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高等教育。这也是我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期望。 白描委员 周远清很和蔼。而就是这位看上去和蔼平静的周远清委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参与推动了包括院校合并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建国以来动作最大的一次变革。在他和他的合作者们的推动下,中央院校下放到地方,地方学校强强联合、科类单一的学院并入综合类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变革扫描 十几年前,中央各部门主管院校林立,几乎各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龙头院校,如今,这些院校逐步撤并,取而代之的是地方龙头院校强大起来;十几年前,大学生就业还全凭班主任指派,名单一公布,班主任说去哪儿,背起行囊就去哪儿,如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已经司空见惯;十几年前,我国的留学生还在别人艳羡的眼光中自豪:我们连出国的路费都是由国家报销的,如今,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要自己交纳学费,教育专家曰:成本的合理分担;十几年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只有190万,大学生在社会中凤毛麟角,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了2000多万。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达到了90%以上的大学毛入学率。 回溯:改革的主要动因:打破“一包二统”,释放多方活力。 周远清回忆,当时的动因主要是为了让高等教育适应当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运行。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用“一包二统”来形容。也就是: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一切由政府统起来。那时候,我们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国家举办或地方政府举办、学生上学也是国家包下来;教材统编、教学计划全国统一制定、毕业生统一分配。而这样的现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极不适应。 改革主要围绕理顺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举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中央院校下放到地方、促进科类单一的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招生就业体制改革———改统一分配为双向选择;经费筹集体制改革———从国家负担到全员缴费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即重组队伍、竞争上岗。 感言:飞速发展的中国高教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在刀锋浪尖上周远清和他的同仁们也曾经万分忐忑。忆起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来自各方的压力,周远清坦言:多少是有些后怕———全国那么多学校、那么多学生,出了一点问题都担待不起。但只要思路清晰:就要坚持到底不动摇。周远清希望和改革者们分享:一轮改革的成败往往要通过相当长的时间去检验。改革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改革者总的来说要把握全局,考虑系统性。(人民政协报)
更多相关: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05年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上的讲话
我想就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究竟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谈点看法。也不一定对,特别最近我觉得我们要高度注意一下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从1992年开始的,回顾一下,因为我一直经历这个过程,但开始可能是1985年算起,85年国务院有个文件,但是85年到92年在闹学潮,所以学校很多事和教育界很多工作都没法做,所以真正开始是1992年,是第四次高教会。这一轮的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今天不仔细讲。 第一个就是体制和结构的大调整,第二个阶段就是大的发展阶段,今天可不可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个人觉得会比较长,任务也比较艰巨。另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还会有改革,还会有发展,也就是说还会有体制结构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也还会有规模的一些发展,但是主体上应该是提高质量。第一阶段大家知道,体制结构的调整,当年是瞄准什么问题呢?记得当年我们也组织过很多的研究,全国也有一个大的几乎是包含了所有我们国家主要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团,包括在座的潘老和蔡教授都是当时的主要成员。每年大家都要进行一次到两次的讨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什么问题?主要的问题是:怎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带来的体制结构,包括制度方面的毛病。江泽民同志在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特别提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提出来“体制改革是关键”。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第四次高教会以后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也包括第四次高教会议上讨论的,就是如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包括结构和运行的一些制度。应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经过一段的讨论,最后明确了两个字,一个叫“包”,一个叫“统”,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一切由政府“统”起来。一包二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这个“一包二统”。大家知道,我们的大学是包上大学,我有时候还很高兴,特别在留学的时候碰上台湾的一些学生,给他们说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连我们出国都是公费,国家都包下来了;大学生毕业以后叫“包分配”,由班主任宣布到哪去,大家就各奔东西,叫“包分配”,所以归纳一下“包”和“统”是很多的。一切都由政府“统”起来,学校办学的经费完全由国家统起来,办什么学校,学校怎么办,学生上学不要钱,连水电费都不用交等等。大家总结一下,“包”字和“统”字在当时是我们办学的最大的特色。现在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就是要打破“包”和“统”,这就是我们当时总的一个指导思想。所以,现在我们一开始把统一分配改成就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了。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几年分配的形势不大好,但是分配改成就业以后,我们的体制改革已经到位。另外我们的学生要交费,过去不用交费呀,这件事情最近攻的比较多,甚至有人写文章说医辽体制改革已经失败了,那教育改革呢,打了一个非常大的问号,意思是教育改革也要失败了。我也在想,医辽体制改革我不太懂,我只知道当时岚清同志首先在一点一点地抓医辽改革。当然他们怎么改,我不是很清楚,教育改革难道一下就否定掉了?几个人写篇文章就能把我们打倒吗?我们能回到过去吗?另外这么多合并的学校都解散吗?就业再改成统一分配?这个行不行呢?我看谁要做到这件事情,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不是在一个小报上写篇文章,打个大问号就能做到的,所以大家也要坚定信心。 大家回顾一下交费的改革,中央台找我访问过,后来没播,我第一句话就说交费的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成功的改革,当然这句话他同意不同意我不清楚。大家想想如果没有这个交费的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发展到现在吗?学校能成为社会上大家觉得比较好的、很愿来的单位吗,能招那么多的学生来吗?两千万大学生,如果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