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字体: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49   点击数:[]    

。山田却不是这样。这种比较不甚利于耕种的田地是一般大户人家看不上眼的。北宋王禹傅与过《畬田词》,是为上洛地方,即今陕西省的商洛山区种畬的农民而做的,前面的序里说到,那里的畬田是农民通过互助合做的方式开起来的。山田一般都是瘠薄的,又只能种些杂粮,而且收获又很有限,都是那些贫苦无地种和灾年逃荒的农民为了眼前的生活被逼上了山。这种田种起来自然是极度粗放的,谈不上施肥和灌溉,春天撒下种籽,基本上就不再去管,只等到秋季收获,产量高低,全凭天时。这样的地,接连种上两三年,也就无法再种,如果人还不能离开那里,就得把它放弃,在旁处另开一块。像这样完全自发地垦种,自然是不会做长远的考虑,首先是山坡上的天然植被越来越受到破坏,水土流失逐步趋于严重,造成的灾害是极其显然的。而且一般的趋势是,较低处和较缓的坡地开过之后,接着又去开较高处的较陡的坡,从而山上的降水往下流泄起来势头也就越猛,对坡上土壤的冲刷也就越有力。而水土流失越是厉害,山田的开垦也就越向不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结果是越种越高,也越来越陡。这种情况大约到了宋朝就达到了严重的地步。西北方黄土高原上尤其情势恶劣。欧阳修到过山西的河东地区,就说过“河东山险,地土平阔处少,高山峻坂,并为人户耕种”(《欧阳文忠全集》卷一一六《乞罢刈白草剳子》)。元代王恽的《秋涧集》里有一篇《恶沟行》,描写平阳冀城一带山里的景象,说“畦田高下画不如”,“山顶开耕自山趾”。又有《山行杂诗》,也是讲的黄土高原上的情景,有句曰,“山下良田苦不多,耕来山顶做旋螺”。那里的山土层很厚,更容易开垦,可是也更容易被水冲刷,所以水土流失也最为严重。在坡地上滥垦,必然是促进了水土流失的灾难性的影响。有人把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这种坡田名为“蓑衣式”的,就是说,田面过于倾斜,一遇降雨,水向下流得极快,如同雨落在蓑衣上面一样。南方丘陵地区比这稍好一些,也仍然是使人忧虑的。朱熹的文集中有一篇《约束榜》,是禁止在南岳开垦山田,说到“林木摧残,土石破碎”。后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录的一段明代的《宁国府志》里所描述的皖南山区的情况是很典型的,说是那里“高水湍悍,少潴畜,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清代后期的梅曾亮写过一篇《书棚民事》,也讲的是皖南的事,“棚民”就是在山上开田的贫农,因为是住在简单搭起的棚子里,所以人家就这样称呼他们。有的地方官认为,让那些生计困难的农民在开山种谷“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可是当地的人却指出,开垦山田破坏了天然植被,松动了土皮,一遇降雨,沙石随水而下,毁坏了山下的良田,算起总账来是得不偿失。其实地方官主张容许开山造田,只是为了给走投无路的贫农以一线生路,免得他们闹事,完全是为统治阶级的安全着想,至于水土流失带来的祸患,他们是不理会的。文章的作者囿于阶级的局限性,所以他承认当地农民的话不错,可是又觉得地方官的意见也还有些道理。

    在山坡上开田越来越多,天然植被的破坏越来越广泛,水土流失的影响自然也就越来越显著。首先是山中的林木逐渐消除了。本来古代人民生活所需的燃料,主要是木材,到处,尤其是山区经常有不少的人以樵采为业。他们的活动是自发的,历代的统治者又从来没有什么保护和经营林业的政策可言。因此,滥伐滥采是必然的现象。山田的开垦自然是更促进了这种恶劣的影响。只是先前大约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所以在文献当中很少有反映。可是到了北宋的初期,史书上已然记载了不少权势之家比较大规模地经营采伐林木贩销谋利的事,那大都是在西北方。后来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面讲到,“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沈括是极有科学头脑的知识分子,他意识到了到处林木耗损的重大影响。看来大致可以这样说,山中林木的大量减少,以及从而招致的水土流失之趋向严重,使原先开种山坡田的地区的农民认真考虑起修造梯田来。“梯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骖鸾录》,那是他从故乡吴郡去广西一路上的旅行记。他在江西袁州看到“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范成大后来从广西调任四川,过三峡时写过一首长诗名《劳畬耕》,前面有序,描述了畬耕的情状,却并不以为是梯田。他还写过《吴郡志》,里面说到“吴中自昔号繁盛,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也没有说梯田,可知他在袁州所见的在他来说确是见所未见。与他同时的诗人陆放翁,写过许多首歌咏农耕的诗,屡屡提到“畬粟”,显然指的是产于“畬田”的粟,此外还讲到“种畬”,但他也从未提过梯田。这样说来,好像可以认为,范成大在袁州所见的,即使不是最早出现的真正的梯田,在当时也应该是稀见的,所以才引起了他的注意。其实时代比范成大稍前的方勺在他的《泊宅编》中已经讲过福建地方“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援引谿谷水以灌溉”,点明了引水灌溉,显然不会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新亮点

  • 下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