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字体: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49   点击数:[]    

梯田,还举汉墓出土的陶制水田模型为证。依此而言,战国秦汉时代已有这种田法了。这却需要说个明白。首先应当指出,一切发明创造都有其客观原因。尤其是它的推广,更是以广泛的需要为前提。开山造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人口稀少的上古时期,比较平坦的可耕土地还有的是,依理推断,愿意格外费力气去开垦山田的不会是很多。再说一般地在山坡上顺坡开辟出来的耕地也还不就算是梯田,田面多少是倾斜的,而梯田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田面基本上平坦,称为水平梯田。而修造水平梯田是很费工的。反之,开垦那种一般的山田或山坡田却简单省事的多。从事物的发展上来说,显然是先有的一般山田,然后才造出来梯田。特别是可以想像得到,梯田的修造大约是针对了水土流失的祸害,而当初简单地顺坡垦田乃是贫苦的农民迫不得已、只顾眼前生活的权宜之计,只是后来认识到了它的后遗症才又创造出梯田这种田法来的。这中间显然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说汉代,甚至战国时期已有梯田,是不可信的。所提到的那个汉墓出土陶制水田模型,现存南京博物馆,其实只是表现的一般的水田,上面确是有几道表示田埂的界线,但绝不给人以阶梯的观感。至于《尔雅》里讲丘有“一成”、“再成”,汉儒把“成”解释为“重”,也就是“层”,其实那是讲丘有种种形态,并不是说凡丘都有好几层。如果以此为根据而认为丘即梯田,那就必须肯定《尔雅》中所讲的“丘”是“田”而不是天然的丘陵了。可是原文明明有一句“非人为之丘”。还有的说“如桀者桀丘”之“桀丘”是梯田,显然是因为郭璞作的注解讲到“桀”是“稻田塍埒”,也就是田埂。但这样来理解时不要忘记那个“如”字。假定郭注不误,那也只是说,天然的丘,有的就像田埂一样,这就已经明明道出,那不真就是田埂。因此,那种认为“丘”或“桀丘”就是梯田的说法,不能不说是有些牵强。

    当然也不应绝对地否定较古时代有人开垦过山田。像《诗经·小雅·正月》的“瞻彼阪田”的“阪田”,可能就是简单的山坡田,“阪”字是有山坡的意思。再联想起《周礼》中的“山农”,既就汉儒那样来理解,那就证明了山坡田在汉代已经不是稀见的事物了。西晋人写《华阳国志》里面提到“宕田”,很像是山田。巴蜀一带多山,农民很早就跑上山坡去开田,也是容易理解的,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在斜坡上开出的田都不能算是梯田。

    汉帝国崩溃以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的广大丘陵地带的居民也多起来,可以想见,很多农民是会上山坡开辟耕地的。在唐朝的文献中,称这种田为“畬田”。这个“畬”字读“奢”的音,与《尔雅》中的“田三(二)岁曰‘畬’”之“畬”读“余”音者不同。大约是农民用“奢”的音来称呼这种的田,而开这种田一般是先用火烧,文人就在本书里找到这个“畬”字以为之名,而又不得不接受农民的发音,于是“畬”字只有读作“奢”音了。唐人的诗里面很多地方说到“畬田”或“畬种”,有的诗篇还以此为题,讲的都是放火烧山,开出地来播种谷物。《太平御览》五六引《魏名臣奏》,有“其山居林泽有火耕畬种”这样的话,这所谓“畬种”显然正是放火烧山开田。这样说来,“畬种”或“畬田”的称谓至迟在三国时期已然就有了。那时中原大乱,逃难的人跑到山僻之处开山造田,本也是意中事。特别是长江流域,像《三国志·吴志》中很多地方讲到了孙吴政权镇压山越的军事行动。古代称长江以南的土著为“越人”,所谓山越,就是中原人大量南迁,土著的越人被逼进了山区,他们要种田,自然只有在山坡上开垦,可以想像,那个时期一定是开出了不少的山田。从那以后,史书上不断地记载着南方各地土著人的活动,如西川的“僚”,东川的“巴”,五岭一带的“俚”,湘赣各地的“谿”,汉水流域的“蛮”,他们的活动情况与东南一带的“越”或“山越”都相仿佛,也就是说,他们显然都开出了大量的山田,从而在不小的程度上改变了南方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的景观。那几个世纪里可以说是一个广泛开辟山田的时期。耕种山田应该说是在当时南方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唐代诗人所歌咏的正是这种生产活动的继续。唐朝元结的《次山文集》里有“问进士”一条说,“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这虽然是夸大的说法,确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势。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总应该说是与汉帝国时代大不相同了。

    此外还不要忘记,今四川省的西边以及云、贵两省的广大山区,那时还算是“化外”地方,但我们的许多少数兄弟民族,早已生息在那里,他们同样是在河谷平坦地方种植水稻,同时也开垦山坡造田,生产杂粮。如果也把来计算在内,山田的总面积就更大了。可以这样说,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一般的情况是,低而平的地方种水稻,山坡上就是畬田。正像白居易的一首诗里所说的,“泥秧水畦稻,灰种畬田粟”。这两句诗概括了南方的农业生产,也概括了南方的土地利用情况。

    前面讲过,长江下游各地的“湖田”和“围田”自然都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但常常是出于有财势的人家的指使,并且也由那些大户霸占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新亮点

  • 下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