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经中央正式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而持续地讨论。作为一个新的提法,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有其崭新之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特别关注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何处?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解析这一提法的时代之“新”,即它的五大崭新亮点。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之“新”:社会主义 许多人都忽视了中央在对于建设新农村的表述中,明确强调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定性,它规定了建设运动的本质与方向。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学术界聚讼纷纭,争论不断。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大约是共识或者接近共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权;公有经济为主导;在承认经济差别基础上追求共同富裕;在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上公正优先,除非社会经济效益到了危机边缘;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反对贫困、消除贫困。须予申明,现今提“社会主义”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入与丰富,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苏东之变,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其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更加贴近经济现实。 在建设新农村中,如何实现其社会主义?《建议》中给出全面的全新政策依据,它们从总体上保证着全体农民平等的经济利益,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打造经济基础,为减轻农民负担提出了可行路径,为农民的公共福利、为社会保障、平等身份等也有令人高兴的建言。尽管这些建议并没有穷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要求,但它在诸多当前三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坚持了社会主义运行的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步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完全取消农业税。2005年的最后几天,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议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样,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被彻底取消,对广大的9亿农民来说,这是2006年收到的第一份大礼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2004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各级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89%;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55%。农村在上述各项资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比,显然很不相称。《建议》明确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而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建议》提出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将“两免一补”的政策扩大到农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并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免收杂费。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等任务,农村的卫生医疗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建议》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议》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和农村信息化等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以及发展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建议》还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这显示了对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权的高度关注。 § “建设社会主义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