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字体: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49   点击数:[]    

时最多废”,他是亲眼看到的。据史书记载,南宋政权多次发布过禁止和取缔围湖和围田的命令,仅从这禁令频繁上就可知道是毫无效果,而理由也是无须说明的。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生产关系依然如故,上述的情况自然基本上也是不会变的。显然没有再出现过像南宋初年那样的“创业高潮”,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发展余地有限了,更普遍的是既得权益者之问以及新旧豪户之间的争夺。而在这争夺之中,他们会是常常用水作为制服对方的武器。就这样,本来可爱的水就更会发生坏的作用了。本来水源可称充足,排水也并不困难的广大江南水田区,却常常免不了旱灾和水灾。清朝后期的包世臣给当时江西省地方官的信中说,“江右产谷,全仗圩田,从前民夺湖以为田,近则湖夺民以为鱼”。这说明滥围是一直在实行着。不过必须理解,他所说的头一个“民”字,主要指的是那些豪强大户,而后一个“民”则广大的小民。

    湖田和圩田之外,南方水田区农民还有其他的向水夺田的方式。江河傍岸以及水流里往往有沉积起来的沙滩和沙州,一般是不固定的,常常是依水流的趋势而改变面积的大小,而且有的还出没无常,“水激于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则沙复涨于东。”缺少耕地的农民就是这种土地也不肯弃而不顾。这种沙滩和沙州都是冲积的泥沙,土质是很肥沃的,周边芦苇丛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护边岸的作用。在上面挖通沟渠,也能引水排水,做到水旱无忧。这样的田,长江下游的人叫它“沙”。宋朝苏东坡乘船从金山到焦山,有两句诗是“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就是描写的这种经营沙田的农民的生活。这样的田好像早就有了。唐代李翱为卢坦写过传记,说到他做宣州刺史时恢复过当涂县的“渚田”。按《尔雅·释水》说,“小州曰渚”,看来这“渚田”应该就是这里讲的沙田了。金朝元好问的《中州集》中载有一个吴学士的《岁暮江南回忆》诗,其中有“浩渺渚田熟,青荧渔火寒”这样的句子,所讲的也是江南的事,这也可看作渚田就是沙田的佐证。卢坦是中唐时候的人,他在宣州主持恢复渚田,可知江南农民耕种沙田是由来已久了(范成大《石湖诗集》中载其赴广西道中游仰山诗,有句曰“堵田溪渊清洄上”,“堵田”疑即“渚田”之误)。

    还有靠海岸地方以及近岸的岛屿的边缘,泥沙藉潮汐的冲荡,堆积起来,成了陆地。沿海的农民把这种土地也利用起来,先种水稗,等到土里的盐碱含量减降之后,再种植各样的农作物。在水边上筑起短堤,或者栽上一排排木桩,抵制着海水的冲击。同时又在田里开沟,排去多余的雨水,又可收到洗碱的效果。《王祯农书》中把这种田名之日“涂田”,并且说,“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这是围海造田,也可说是向水夺田的更为勇敢的一种方式。把本来难以利用的废地改造成为肥田,这是滨海农民的创造。涂田的做法有些类似圩田,所以元朝时的虞集向皇帝建议,京东沿海一带“皆萑苇之地,潮汐日至,淤为沃壤,宜用吴人圩田法筑堤捍水为田”。

    他是南方人,熟悉圩田,认为渤海沿岸低洼地的情况很像长江下游的圩田区,其实不然。所以欧阳玄为他作神道碑就说:“今海口万户之立,颇宗其说,而未尽用其法云。”北方的情况与南方不同,北方也有低洼地区,但圩田却很少见,其中有个因地制宜的道理。最主要的是,南方多水,而北方恰恰是极为缺水的。北方农民也有对付水的办法,但比起南方的农民来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渤海湾沿岸的具体情况与东南沿岸的海岸也不尽相同,否则北方滨海农民也早就摸索出了围海造田的办法,不必等待文人的倡议了。

以上所讲的,围湖也好,圩田也好,总归是与水争地。当然应该承认,大地上原来处于自然状态的水,无论它是径流还是湖泊沼泽,都需要加以一定的调整和改造,才符合人类利用土地的要求。通过调整和改造,人们可以争取到很多的土地,这自然是好事。这是与水争地。不过这个“争”应该是以恰到好处为限。除了涂田算是与海争地,另当别论以外,在大陆上改变许多地方的水域和水流,例如通过排水来改造沮洳以及沼泽地带,可以使大面积的土地得到利用或者更有效的利用,仅仅就这一点来说也是极为可取的。至于像筑圩造田以及围湖,如果不超越合理的界限,也都无可非议。问题只在于考虑到给上游来水以一个畅流的出路。水是既能为利也能为害的。水有水的性,逆了水性,它必然是要报复的。只看到了增加田亩而忘了后患,那是利令智昏,立意以邻为壑,到头来自己也逃脱不了大吃苦头。历史上的这种教训是太多了。


 

三、耕地向高处扩展——与林牧争地

    我国有广大的丘陵地带和山区,而我们的农业自古就是以大田种植业为主。因此,向山坡扩展耕地就是必然的趋势了。一说到向高处扩展耕地,首先会想到的是梯田。梯田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或就土地利用来说,确定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研究我国农业历史的角度来说,确是应该弄清楚这种田法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关于我国古代农民开辟梯田是始于何时,却有种种的说法。有人说,《楚辞》宋玉的《高唐赋》中的“丽山之孤亩”就是说的梯田。《尔雅·释丘》之“丘”也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新亮点

  • 下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