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种高梁、糁子,……山内溪沟两岸及浅山低坡尽种包谷、麻豆,间亦种大小二麦,山顶老林之旁,包谷、麻豆或不能成熟,则种苦荞、燕麦、洋芋……”。这样的描述颇有代表性。像这样子种地,显然还是很粗放,但比起早期的畲种来,应该说还是进步了一些。不过话要说回来,这里讲的那一带地方,在历史上一直是比较闭塞而居民稀少的,迁去的人多了,山地开的也多了,这在另一方面意味着当地的天然植被也进一步遭到破坏。 总起来说,我们的农业自来就是以种植业为主,再就空间上来说,全国主要的种植区却又大部分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宜于耕种的平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样的格局就决定了增加农业生产主要是靠扩大耕种面积,而扩展的方向又必然是得以耕地上山为主。比较起来,我们从水所争取到的农田是远远没有开辟的山田那样多。可是不管怎样说,山坡上总不能算是宜于耕种的地方,我们的祖先那样积极地开垦山田,应该认为是出于不得已。开垦山田自然就要破坏天然植被,日子一久,水土流失的灾难性的影响就越来越显著。高处破坏了植被,下面平地上的耕地就直接承受祸害,这就是这样地区的农民所说的“上游开垦,下游遭殃”。而且常常是上头开了一块地,下面就有几块田遭受水冲和沙淤,无法再种了。后来有的地方修起来梯田,单就技术上来说确是进步了,如果从整个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评价,是否值得称赞,却是个尚待商榷的问题。梯田也和顺坡开的农田一样,都是在山上种田,而山区是应该发展森林的,缓坡也是宜于用作牧地或者栽种果林的。山坡广泛地开垦成耕地,必然形成与林争地和与牧争地的局势。我们的传统农业从很早就是往以种植业为主的方向发展的,种种客观原因使我们的祖先早已不知所谓林业为何物,养畜部分已几乎完全被挤掉了,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失掉平衡的、很不完全的农业。可是历史上具体的情势又逼使我们不得不走耕地上山这条路。这其中的矛盾是在过去那种生产关系之下解决不了的。 四、千方百计找地种 我国农业发展较早的黄河中下游,自然条件是不好的,除了气候之外,还有水的条件,都是很不理想的。又加上宜于耕种的平原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大泛滥区。这个广大地区首先是由于气候干燥,经常春旱秋涝,而涝后又旱,旱涝交错,又常常大旱大涝,一般说来,土壤里的盐分比较多。再就是降雨集中于夏秋二季,雨水可以压盐下沉,但雨后蒸发很大,冬春二季又多风而旱,又促成“返盐”。这是一。平原坡度一般较缓,河道大都浅平,又很少或从未经过治理,因而到处形成大大小小的内涝区,排水不良,地下水位偏高。这是二。地下水位高而上面蒸发又强,地下水的“临界深度”(即引起土壤开始“返盐”的地下水位的深度)也就越大。这是三。再加上这个地区的土壤大部为壤土和沙壤土,毛管更便于地下水上升。以上种种情况在一起,就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必然是严重的。 顺带说一下。习惯上所说的土壤盐碱化,实际上指的是盐土,因为我国北方的土壤主要是盐土,农民口语中叫做“碱地”,把盐碱化称为“起碱”。这是一般的称谓,其实盐土和碱土是有区别的,后者的危害性更大,也更不容易对付。 土壤盐碱化是说地里的盐分跑到地表层上来。盐分随着地下水活动,地下水的横向活动如果不畅,会促进它的垂直活动,盐分也就跟着通过毛管上升,因此就要治地下水。可是治地下水也和治地上水一样,必须是比较大规模的地,也就是大面积地来进行才可望奏效,而这也和治地上水一样,过去的封建小农经济制度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此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在历史上是解决不了的。 古代传说的所谓“井田制”是有一种“沟洫制”与之相配合的。那些成套的沟洫显然是用于排水的。排水也是对付盐碱化的主要办法,这就是所谓“洗盐”,由水把土壤中的盐分冲刷走。不过那些皓首穷经的汉儒讲论“井田”,主要是着限于“为民制产”,未必就考虑到了“洗盐”的问题,至少他们并没有指明这一点。就连历代写出的农书里面,也绝少直接讲到这个问题。本来轻度的盐碱化对于种植的妨害也还是有限的,比较严重一些的就靠治理河道来解决一部分。历来讲究治水治河的还是很多,连他们的议论还都难以实现,治地下水的问题自然更谈不到了。农学家们谈得多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确是有一定的减杀盐碱化的作用,不过必须配合上其他方面的种种措施,主要是合理的排水措施,它的效果才会显著。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华北平原的广大盐碱化地区,特别是像海河流域的一大部分,原是远古时代黄河的下游所渭“九可”的泛滥地带,还有今冀北、鲁西、豫东黄河故道各地,在历史上一直没有显著的改变。一般小农只能各自为谋,在极小极小的范围内想些对付的办法。有条件的地方用水冲刷,这叫做“赶盐”,意思是说把盐给赶走。或者在地里打围埝,蓄存雨水,用来压盐下沉,也就是所谓“压盐”。此外,就是凭精耕细作,主要是切断土壤的毛管,减少蒸发,或者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及采取“压青”,“泡茬”和取土垫沙等等办法,俗名叫“躲盐”,就是说,盐碱化根治不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