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字体: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49   点击数:[]    

,湖的底部自是仍比平地为低,开成农田,要防备水淹,势不能不筑起堤障,四围筑堤,合而成圩。这样看来,至少有些圩田也是起于化湖为田的。大约到了隋唐时期,南方五岭以北各地基本上都已开发出来,农业发展得很快,进一步充分利用低洼地也是必然的趋势。唐代人著作中讲到这种田法的不多,这反映了那时还并未推广。柳宗元为他的姐夫裴瑾作的墓碣,讲到死者任金州刺史时“决高驰隙,去人水祸,渚茭原茅,辟成稻粱”。好像包括改造低洼地成为农田在内。唐代的金州即今陕西的安康,位于汉水流域,在那里出现圩田是可能的。到了宋朝,记载就多了起来。南渡之后,大量南撤的军队屯驻在沿江一带,统兵将领使用兵士的劳动力大规模地开起圩田来。那可以说是一次突进。从那时起,圩田成了长江中下游广大低洼地区的重要水田类型,这种情况后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湖田和圩田都是比较肥沃的农田。把本来只滋生水草的水洼地改造成为良田,这对促进农业发展来说自然是很大的成就。不过利用水洼地的作法也有其一定的合理限度,超越了这个限度,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湖田和圩由都是从水里夺取到的农田,自然也都是与水为邻的,因此它的合理限度就是把水的问题解决得好,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正是出在这里。首先应当指出,这两种水田因为是特别肥沃,所以是人人都希望占有的,而原来的那些水洼阻洳地,事实上是无主的,在政治因素决定一切的封建社会里,竞争起来那就只有被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抢占到手。其次,造起湖田和围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是那拥有较大的财力的人家才办得到。此外造起这种水田之后,为了保证收成,往往还得有力操纵水流,不惜以邻为壑,换言之也就是要能逞霸道。从以上这几点就决定了,这种水田的利益必然是为那般势豪大户所享有,而附近广大地区的那些小户人家,都常常遭受到水害的折磨。南宋范成大有《围田叹四绝》,其中的两句是“壑邻图利一家优,水旱无妨众户愁”,就说的是此事。这是我国历史上南方封建大地主凭借超经济的势力欺压农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同时也是封建地主肆行兼并的一种手段,因为一般农户辛辛苦苦开起来的水田,由于无力对付圩田主所制造的水灾不得不忍痛抛弃,或者贱价售与豪横的大户,变成他们的佃户,这几乎是成了一条规律。

  先拿围湖来说,沿了湖滨的浅水区围完了之后,紧傍了围堤自然又逐渐淤积起来泥沙,过了一些时候,就也成了浅水区,于是豪强地主驱使农民照样再往里围。这样一再地围下去,湖身就越来越小。本来湖泊是天然的水库,一方面对江河的水流发生调节的作用,同时又是附近一带水田的主要水源。一般的情况是湖泊容纳上游山丘流下来的水,附近水田的田面低于湖面,却又高于江河的水面,引湖水灌田,多余的水泄入江河,这样形成了一种很自然而又合理的排灌制度,如图所示:

    围起湖田之后,一般农田和湖水隔开了。只有湖田能获灌溉之益,遇到高处洪水下来,容积缩小了的湖身不能容纳,势必外溢,湖田有比较坚固的围堤捍卫,湖外的一般水田就只有承受泛滥之灾了。本来是旱涝无忧,如今竞形成了“水无所潴,旱无所取,雨则易潦,晴则易旱”的局势。豪强地主这样干,总是要有官府方面的支持,如果是大利所在,他们和坐地分赃的地方官吏勾结起来,甚至把这支持直接通到专制的皇帝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浙江绍兴的镜湖(也称“鉴湖”)连同相邻的几个较小的水泊,多少世纪以来,保证当地很大面积的水田的灌溉用水,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发生着促进的作用。北宋末年,一个地方官向皇帝建议化湖为田,把湖田的收入献给皇帝个人享用,皇帝同意了,从此那一带的农田失去了水利。湖田的田租收入一年不过三千多石,而日趋贫困的湖旁农民欠缴的田赋却在万石以上,这对封建政权的剥削收入来说已经是很不合算了。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和经济上的蒙受的损失就更无法估计了。

    圩田的情况与此类似。圩田也是从水田里造起来的,同样有个对付水的问题。封建势豪只是一味地盘算着增造圩田,常常是利令智昏,忘记了圩岸外边的水的流向和出路,以致壅塞了水势,从而引起水灾。治水本是需要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全盘筹划的,私家田主各自为谋,当然谈不上统筹规划,这就必然造成混乱。盲目增筑的结果,是圩外的水越来越难得畅流。遇到高头洪水下来,受到阻碍,不免激起水势,正当其冲的大小圩岸,往往一时俱破,这都是人为的水灾。贪婪而愚昧的封建田主固然是自食其果,受到惩罚,那一方广大的无辜农民也得跟着遭殃。范成大的《围田叹四绝》里面有两句是“秋潦灌河无洩处,眼看漂尽小家田”。在古代的圩田区,这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盲目地与水争地,围湖筑圩达到了滥围滥筑的地步,结果同样是破坏天然的水利制度,把良法美意转变成为愚蠢和罪恶。大约到了北宋的后期,这已然成了严重问题,从民间发出了“复湖”、“复陂”的呼声。可是在拥有特权的阶层中,无人理睬。南渡以后,情况更是变本加厉。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面说“陂泽惟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新亮点

  • 下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