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是引自《尔雅》,可是与传本《尔雅》之文有异。据旧说,“菑”是焚杀草木,“畬”是说“田舒缓也”。《诗诂》的作者说:“一岁为菑,始反草也,二岁为畬,渐和柔也,三岁为新田,谓已成田而尚新也,四岁则曰田。若二岁曰新田,三岁则为田矣,何名为畬?”这个说法像是颇有道理,因此可以怀疑传本《尔雅》的文字。 可能是传写之误,而郑玄所根据的本子还是正确的。古人好像有一种习惯,对同一事物之形象又互有差别者往往各别给以专称,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头几年里的变化比较显著,因而农民就用不同的名称来加以区别,这大约也是当时的习惯。这就是说,“菑”、“畬”和“新田”应该理解为由荒地变成农田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这可以举《齐民要术》为证。该书的《耕田》篇说:“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艾之,草干即放火,至春而开垦,其林木大者*[罃+刂]杀之,叶死不扇,便任耕种,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耕荒毕,以铁齿*[钅+屚]楱再遍耙之,漫掷黍穄,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先秦时期农具还很简陋,情况自然不同于后魏,不过开垦的程序还是差不太多。凡是开垦一块荒地,先要烧掉地上的草木,这就是“菑”;再把土地耕翻,稍加平整,烧毁树根,这就是“畬”;然后播下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的黍穄之类种籽,作为试种,这就是“新田”了。新田还不算是真正的“田”,所以要加上个“新”字。试种一年之后,才成为正式的农田。《齐民要术》是北方的农书,用来证明更古时代北方的垦荒情况,应该是可以的。 以上讲的扩大耕地,主要指的是平原地区。所谓平原自然也不是绝对平坦的,也不应设想早期的农民所利用的只限于那些比较最平坦的土地。尽管是地广人稀,人们还是先不去开辟远离聚居点的平坦土地而宁愿利用附近的坡陀地和低洼地。《周礼》里面曾讲到“三农”。关于这部书究竟作于何时,一直是有争论的,现在姑且认为,书中所讲的总归是反映了秦统一前后几个世纪中的情况。对所谓“三农”,汉儒有不同的解释。郑众(称为“先郑”)说是山农、泽农和平地农,郑玄(称为“后郑”)则以为原、隰和平地三者,历来学者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也不可能得出个结论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在文字上纠缠。例如唐代孔颖达就说,“积石曰山,钟水曰泽,不生九谷”,因此引据《尔雅》,主张“后郑”的先说法。明代号称博学的杨慎,在他的《升庵集》中引《周礼》地官司徒掌葛“征絺绤之材于山农,征草贡之材于泽农”,指出山农、泽农都见于《周礼》本书,并非“先郑”杜撰,因而以他的解释为是。可是他忘记了,《周礼》原文明明说是“三农生九谷”,而“絺绤之材”和“草贡之材”都并非“谷”,可见他的说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汉儒的“训诂”是不可尽信的,古代读书人不敢轻易冒犯那些“经师”,我们今天更没有必要的拘泥于他们的注解。如果把“山”理解为高地,亦即高而平的“原”,把“泽”当作下湿的地讲,也就是“隰”,那么二郑之说就没有什么差别。所谓“三农”就是对高地、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的利用,而重要的是,这三者都是用为农田的。这里也反映出来,在汉朝的时候,一般人讲起土地利用来,主要想到的还是种植业。《周礼》中讲到“大司徒之职掌邦之土地之图。……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这里列举了种种不同的地势,如依高下为序,那就是山、林、丘、陵、原、衍、隰、川、泽。依郑玄说,“水涯曰坟”,似可理解为堤坊。他又说,“竹木曰林”,没有说明地势之高下,平地当然可以有竹木,但既然这里是就地势来说,应该指的是林地,而林地自然是不得用来种庄稼的,这样看来,还是以理解为山坡地比较妥当。又依汉儒的解释,高平曰原,下平曰衍,下湿曰隰,那就是这里列举的几种地势之中比较最宜于耕种的当推“原”、“衍”和“隰”。这大约就是“后郑”解释“三农”的根据。而这里所说的“农”,显然指的是种植了。不过如果再进一步考虑,这也并不完全排除其他的土地利用方式。因为“三农”之“三”也许是个虚数,这就是说,所谓“三农”,意思是好几种农业生产活动,这就可以把“山农”、“泽农”也都包括在内了。这又是一种理解。只是说到最后必须肯定,用为农田还应该是最主要的。 二、耕地向低处扩展——从开发沮洳沼泽地到与水争地 最宜于耕种的是比较平坦的土地,但这样的土地总是有限的,随了对农产品的需要的不断增加,自然要向平地以外去开辟新的农田。《管子·八观》篇说:“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上,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下,则去山泽可矣。”这可以说是简单的土地利用规划思想。“可食之地”可以理解为较早开垦出来的平地,“就山泽”的意思就是上山下水。大致说来,临近山区的就向高坡推进,水流和沼泽较多的地方就在低洼地上找出路。原来种植业比较最为发展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自然主要是向低洼地扩展。古籍中记载着那里散布着许多的沼泽,有的显然还是很不小的,可是到了汉朝时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