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字体: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49   点击数:[]    

,大部分都不再提及了,不用说,那是改变成了农田。从黄河中下游比较平坦的地区继续扩展农田,向北面就是往今天所谓复种区的北界那条线推进,向南面就得进入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水以南的森林沼泽区。本来古代的中原人是不愿去“卑湿”的江南的,可是北方广大的天然草原那时是由强大的游牧部族控制着,开辟新的种植区是很费力的,因此开拓者的活动还是在南方比较顺利。只是因为那里居民稀少,所以耕地扩展的进度是很有限的。汉帝国崩溃以后,北方人大量南迁,这才引起了急剧的变化。

    南方自来就是以水田为主,种植业在那里显然是从那些河谷地带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农民首先注意到的是水和低洼地。那时天然沼泽比较多,水田的水源问题不是迫切的,由于人口增加得快,增辟水田倒是当务之急。因为种的是水田,经常同水打交道,所以很自然地首先往低洼地上着想。低洼地是积水的所在,这就是要向水索田。那里的湖泊多,滨湖的土地多是比较肥沃的,这对造田的人特别具有吸引力,因此围湖造田应该是从很早就已经被人想到了。《汉书》里面记载着翟方进的故事,那还是在北方。不过直到汉末以前这样的事情还是个别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之后,随了对农田的需求急剧增加,围湖的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南朝的史书里面常常提到禁止私家“熂山封水”,“封水”就是把水域据为私有。垄断水域当然是为了占有捕鱼养鸭之类的专利,但显然也包括了围湖造田的意图在内。《宋书·孔灵符传》就明明讲到“垦起湖田”,这“湖田”即湖滨之田,“垦起”的意思是新造,合起来就是湖边上浅水地方改造成田。同书《谢灵运传》说得更为清楚,他要求占有回踵湖,“决以为田”,这是说把湖里的水放走,使湖底干涸成为农田。湖如果是比较大而深,那就不会是把水全部排走,而只是就湖边水浅处先筑起一道堤,堤的两端连上陆地,然后把堤内的水排走,这就成为一块好像新月形的田。这样圈起的田,富有腐殖质,自然是上好的肥田。南方的天然湖泊很多,围湖造田也就是很普遍的。

    湖泊之外,南方更多有沼泽沮洳地带,农民在这种地方也想出来一种类似的造田方法,这就是“围田”。根据地势把一大片低洼地筑堤圈起来,把水挡在外面,里面开垦成田,在围堤的适当地点开口设闸,要灌溉时,放水进来,多余的水,另由别的水口排走,这样就能做到水旱无忧。这种围堤一般都很高大,据宋代人的记载,“高厚如大府之城,舟行常仰视之,并驱其上,犹有余地。”围堤外面水里长着高大而又茂密的水草,遇水大时,激流临近堤身,碰上水草层,水势就减弱了,等到达堤的跟前,已成强弩之末,那层自生的水草发生了极为有效的护堤作用。这确实是很高明的设计。围的大小没有一定,有的一道围堤长达数十里。大围之内往往还分为多少个小围,而围与围又很多是互相拼挤在一起的。《王祯农书》里面讲到围田,说另外“复有圩田”,可是接着又说“与此相类”,却并未指出二者有何不同之外。其实“圩”与“围”是一音之转,应该就是同一种田法,只是写法上的差异而已。这种的田,有的地方也叫做“坝田”,都是江淮一带不同地区的习惯叫法。到了洞庭湖一带,也可见到这样的水田,当地称为“垸田”。“垸”、“圩”、“坝”应该都指的是堤,而围田的主要标志正就是那合围的堤。这种充分利用低洼地和沼泽地的田法主要推行于古云梦泽及其以东沿江沼泽地区,这也是很自然的。在这个广大地带,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围堤密聚,有人称这种田法为“蜂窝式”的,倒也是很形象的说法,从高处往下望,许多的洞洞挤在一起,确实是像马蜂窝。南宋人写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说,“凡圩岸皆为长堤,植榆柳成行,望之如画云”。想像起来也真是可观。这一带的土地,在《禹贡》上名之为“涂泥”,原先是不好利用的,如今有了这种巧妙的设计,变成肥美丰产的水田,这是“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的一例。

    从文献上来查考,圩田的出现是在围湖造田的办法发明之后,事实上大约也正是如此。因为围湖有湖岸可以凭借,只是一面筑堤,比较省事一些。圩田显然就是从围湖造田衍变出来的。这种田法肇始于何代何时,已难确指。《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句是“孔子生而圩顶”,据唐代司马贞解释,“圩”是“窊”的意思,也就是洼,下面接着说“江淮间水高于田,筑堤而扦水曰‘圩’”。他这说的自然是他那时候的情况,他没有说明“圩”是否略作环形,但他点出“窊”即“洼”字,而又说明“圩”是用来“扞水”的,可知“圩”必是与“堤”有所不同,田在洼里自然要四面扦水,也就是田的周围都有堤,这样的堤一定是合围的了。这样说来,唐代初期应该是已经有此田法,其开始出现自然是更在以前,大约可以上推到隋代,甚至六朝时期。也就是说,是紧接着围湖造田普遍起来之后。北宋沈括的《长兴集》里面有一篇《万春圩图记》,说这个万春圩在五代时的南唐以前名“秦家圩”,“土豪秦氏世擅其利”,这也许是关于圩田最早而比较明确的记载。万春圩原为万春湖,后来由于淤塞,经筑堤开垦而成圩田。湖本来是积水之所,虽然淤塞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新亮点

  • 下一篇文章: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