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只有设法躲过它的危害。不用说,像这种种治标的办法,效果是很有限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些地方的农业生产也就总是难以提高。他们只知道还得在当地活下去,因此就连盐碱化已经算是很重的土地,他们还是尽可能努力去耕种。他们习惯于极小规模的经营,因而谨小慎微,也不可能设想改变一下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他们只知道“地里刨食吃”。盐碱化更严重的地方,单靠地里的庄稼怎样也养活不了人,许多贫苦农民就到地里刮盐土拿去市集上卖,俗称“小盐”,贫穷人家买了去当食盐吃。而这又是犯法的行为,因为卖盐是封建政府的专利。就这样,遇上大灾的年头,只有逼得农民造反了。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轰轰烈烈的,而在广大的严重盐碱化地区,这种贩卖私盐的“盐枭”也是起义队伍中的一股不小的力量。 盐碱地在古代文献中叫做“斥卤”,最早的关于兴修水利的记载往往讲到,治理河道以后,把原来的斥卤改变为良田。从《汉书》上所说的“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来看,办法显然是通过放淤。这大约是老早就已想出来的改造盐碱地的办法;而且后来一直普遍采用。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面谈到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淤田法”,说:“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徙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接着就说:“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北方的河流多半泥沙很多,放淤确是改造盐碱地的一个费事不大而收效显著的办法,这也是农民尽量找地种之一端。 黄河流域的气候是越往西北方向去降雨越少而风越大,昼夜温差变化也大,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因而发展种植业的条件更差。像今天的甘肃省各地,地方经济在历史上一直是比较落后的,连在唐汉时期,那里仍然有游牧部族在活动。唐代以后,由于全国政治中心往东迁移,当地的生产更少有人理会。自然条件恶劣的影响只有更为增加。这个贫瘠而多山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针对着不利的自然环境,也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利用土地的办法,这就是有名的“砂田”,也叫“石子田”。他们把地耕过之后,也施上肥,然后运来砂石铺一层在上面。先铺一层比较细的砂粒,再加上一层小碎石块。经过这样处理,砂石下面的土壤昼夜温差就小得多,地面以及砂石中间的温度也比较高,更适于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层砂石覆盖,也大大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降雨虽然不多,透过砂石渗入土内,不易流失,因而颇有保水的作用。同水分一样,地里的盐分也不易上升,又有减轻盐碱化的效果。此外还不怕风吹,这在多风的西北也是很重要的。有以上这些好处,所以这种砂田不单是保收,而且产量比一般的田要高很多,有的高过几倍。这确实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奇特的创造。只是铺砂必须细致,是很费工的。铺好之后,头十年里收成很好,以后就逐渐降低,三十年后,称为“老砂田”,产量就越来越平常了,需要起掉砂石,全部改铺,所以当地农民有“累死老子,撑死儿子,穷死孙子”的说法。砂田变老主要是由于土和砂掺混了,掺混到一定程度,效果就几乎消失。而掺混是由于耕地引起。砂田也要耕,耕时不必搬掉砂石,而是用一种类似双脚耧那样的一种农具,只要求把地皮划破。就是这样,土和砂总是免不了有些掺混,耕的次数多了,掺混必然要加甚,这个矛盾是解决不了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那里的农民真称得上是挖空心思,因为像客观条件那样恶劣地方,种植业本来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话说回来,从种砂田也会认识到,这样的种田法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它的封建小农经济制度的性质。别的不说,单是种这种田,要付出的劳动代价是难以计算的。这不能算账,只能说是一种救死的干法。封建的小农经济就是总带着这一特点的。如果土地,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土地,是在什么样的自然条件下,只能考虑用来种庄稼,那就谈不上更合理的利用。拿砂田来说,所能夸耀的只是当地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可是不应该忘记,有了砂田之后,那一带的农业生产仍然是比较着更落后,居民也是比较着更贫苦的。 砂田是什么时候才有的,说法不一。据当地人传说是清朝的中叶,由于连年大旱,有的农民从田鼠挖洞的砂堆上长着几株小麦特别茁壮上面悟出来的。出于这样的启发,这是可能的。时代也许还可更往上推,不过也不会是很早以前,因为在文献中很难找到有关的线索。按说像这样的奇特的种田办法,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好事者会把它记下来的。 以上说的是北方的情况。南方的贫苦农民同样感到地不够种。南方多水,他们就在水上面打主意。有代表性的是所谓“葑田”。南方湖泊多,除了“湖田”、“圩田”,还有更巧妙的办法。湖泊的外缘常常是滋生各种水草,这些水草从湖岸上的喜湿植物以及紧靠岸的两栖植物,直到湖里的沉水植物,依次形成几个环带,死亡之后,植物的遗体都沉积到湖底。年代一久,湖底越垫越高,又混杂上泥沙,上面就又可滋生各种水草。就这样,水草一步步向湖心伸展,湖周边的浅水带也越来越宽。更有的浮在水面的水草,其根部互相纠结在一起,连成一片,好像筏子一样可以在水上浮荡,地理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