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上名之日“飘浮植毡”,上面混杂泥沙,又能滋长各种喜水植物,这也促进了水草向湖心推展。有的湖泊这种伸展配合上其他的条件会是很快的。北宋的苏轼说过,他初到杭州做官,那时西湖水面的十之二三已为水草遮盖,十六七年之后,湖的一半已然堙塞,据他估计,如不采取措施,再过二十年,就会没有西湖了(《东坡奏议》七《乞开杭州西湖状》)。他把这种水草侵湖的现象比做人目的白内障,也很恰当。就是在这样垫高了的“准土地”上以及所谓“飘浮植物毡”上面栽种庄稼,这就叫做“葑田”。古人把这些水草统名之日“茭葑”。有的字书上把“葑”解释为“菰根”,大约指的是水上浮生的植物的根部,以及根部相互纠结的情状。不过从水草遮蔽湖面这一点来猜想,这“葑”字也许是从水草把湖面封闭起来这个意思上推演出来的。 王祯在他的《农书》里说,葑田也就是“架田”。他描写这种田是“以木结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这样的田确可称为“架田”,因为它的特征是木架。田是在个木架的上面。南北朝时期的阚驷的《十三州志》里面说到,百粤有“骆田”,《广州记》里也说,“交阯有骆田,仰潮水上下”。据字书,“骆”字也读“驾”音,方以智《通雅》认为骆田即架田。所以王祯说:“江东有葑田,又淮东二广皆有之。”他那样说,必然是有根据的,又据明代曾久居云南的杨慎说,这样的田“滇南亦有之,名日‘海箄,”(《谭苑醍醐》),可见在南方还是够普遍的。《广州记》说它“仰潮水上下”,那就是不止于在湖泊里,江海河滨也都有的。可是苏轼说西湖里“水涸草生,渐成葑田”,又像只是湖水向湖心缩退,湖边浅水带扩展,又由于水草遗体堆积而接近水面,可以改造当田来种的意思。方以智也是说,“湖边田今呼为‘葑"’。而这样的田还应该是固定在一地的,不是像所谓“架田”那样可以移动。前面讲的“飘浮植毡”倒是很像架田,说不定架田当初就是由于它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因此如果把固定的和浮动的这两种水上田分别以“葑田”和“架田”名之,倒也合适。王祯是北方人,对南方的事物也许有的弄不太清,后来的人因袭他的说法。更可能是南方民间本来就是这样笼统地称呼,不加以区别。例如范成大的《石湖诗集》二七有“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中的“晚春十二绝”有一首作“汗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葑田可以用小船拖回来,那一定是“架田”了。 王祯另外还讲了“柜田”,那是在河滩上选择一小块地,打埝子围起来,像个柜子的样子,在里面种庄稼可以不怕水淹。它和架田同样是模型式人造田,而架田尤为奇特。柜田、架田以及葑田,也都算是与水争地,但与前面讲过的湖田、圩田等等比起来,究竟得说更为出人意表。其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地”而在于“争”。总起来说,我国古代农民求地之初,设计之巧,真可以说“叹观止矣”。 我们的农民对于利用土地,总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再加上高度的勤奋和劳苦,按说应该能够过得去了。可是事实上始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甚至饥寒,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五、历史上的农业分区 我国从很早的时候,封建的小农经济就形成为制度。这种小农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原则的,因而交换经济不容易发展起来。各地的农业生产基本相差不多,因此也就很难说得上分区。《史记·货殖列传》上记载当时的谚语是“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可以相信这是一般人的认识。只有遇到荒年,才有一些比较远程的农产品贸易,平常年月是无利可图的,这是基本情况。 当然,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农业出产是有差别的。水稻是个最明显的例子。种植水稻一定要有水,可是北方是干旱的,所以水稻的栽培显然是始于南方,以后主要产区也始终是在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南方的气候条件总是比北方好得多,水稻又是高产作物,所以南方的粮食产量到后来超过了北方。形成了南粮北调的局面。北方种植的主要是大小麦和杂粮,这种情况也一直没有显著的改变,只是各种旱地作物在不同时代稍稍有所消长而已。《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有个估计,他说:“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可以认为大致不差。明代末期是如此。以后好像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增添了几种新的作物如甘薯、玉蜀秫而已。除了水稻,那些旱地作物在空间上都不是很集中的。在南方,水田之外还有不少的岗丘旱地,历来也是用来种植杂粮以及杂豆之类。据宋应星估计,他那时候,“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这里讲的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虽说是以水稻为主,但如果考虑到自南宋以来逐渐推行了稻麦两熟制,那就会觉得宋应星的估计也许是偏低了一些,但无论如何,杂粮以及“二麦”或“三麦”在南方总归算是副产,这种情况大约到了清代也没有什么两样。大致说来,淮河秦岭是个分界线,以南是水稻区,以北是小麦杂粮区,再进一步细分就不大容易了,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制度。 特种作物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