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发布时间: 2003-2-10 作者:彭永捷
在人性问题上,人性善与人性恶,同本体论一样,都是无法实证或者说无法得到完全确证的理论假设。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从历史上看,主性善论者,往往从中引出道德学说;主性恶论者,往往从中引出法治学说。儒家在人性论上居主流的观点是性善论。人性本善,故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人性何以为为善?其根源如何?这是性善论者必须给予论证的问题。性善之人何以有恶?以人性为本善,还必须解释和说明恶的根源。恶是道德必要性之根据。这些问题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深入的论证。朱子和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将儒家性善论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一、天地之性与本心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这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与进步。由于儒家主要从道德上来说明和规定人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称作道德人性论,并以此分析朱陆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朱陆在道德人性论问题上似乎大相径庭。实际上,朱子与象山在与人性有关的许问题上看法都极其相似。
第一、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朱子说:人之性皆善(《朱子语类》卷四),象山说:人性本善,其不善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第二、在人性的根源上,朱子与象山都认为性来自于天。朱子说: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乎天地也。……自其理而言,则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于天谓之性。(《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
朱子言性即是理,又讲天讲命,此天与命、性与理四者如何区别?朱子同意将四者作如下区分:天则就其自然者而言,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此四者之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实同而用异。(同上)此外,天、理和性、心还有这样一种关系: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同上)性与气皆出于天,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便具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因此,就性之来源而言,其来自于天;就性之本质而言,性乃是理;就性之担当者或主体而言,其属于心。
象山也同样把性的根源归之于天,他明确提出在天者为性的论断。象山弟子问: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象山答道: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又问:莫是同出而异名否?象山曰:不须得说,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是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何为在天者为性?张立文先生认为,此即是有天命之谓性的意思。象山说:成之者性也,又复归之于天,天命之谓性也。(同上)人性的根源就在于天。
朱子与象山把人性的根源都归结于天,从学术源渊上来说,他们都接受了《孟子》、《中庸》中把性推之于天的路线。《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而《中庸》开篇则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在《四书集注》中对此也都有解释和发挥。而象山也多援引上文。如曰:孟子言知天,必曰知其性,则知天矣;言事天,必曰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中庸》言赞天地之化育,而必本之能尽其性。人之形体,与天地甚藐,而《孟子》、《中庸》,则云然者,岂固为是阔诞以欺天下哉?(《天地之性人为贵论》,《陆九渊集》卷三十)
第三、人性是关于人的类的本质,而在说到具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时,朱子与象山皆操气禀或资禀之说。
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象山对于具体人性的形成,持资禀之说。他说: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闲引惹他都不起不动,自然与道相近。资禀好底人,须见一面,自然识取,资禀与道相近。资禀不好底人,自与道相远,却去锻炼。(《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说资禀,和朱子所言气禀相同,都是以禀气之如何来说明人性之差别。人生天地间,气有清浊,心有智愚,行有贤不肖。必以二涂总之,则宜贤者心必智,气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气必浊。而乃有大不然者。(《与包详道》,《陆九渊集》卷六)个人根性之差别,也同样是由于气禀不同所致。
以上是朱陆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相同之点。而上述相同点的背后,又有着理论指归上的根本不同。人之性本善,人之性虽然皆来自于天,人之具体之性也皆是由气禀所致,但人性的本质却有所不同。
在朱子看来,人性的本质或曰本质规定是理,亦即其所云性即理也。朱子对此论述甚详。如其曰: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四) 吾之性即天地之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十八)朱子对此评价说: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后无人见得到此。(《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颠扑不破。(《朱子语类》卷四)
何谓性即是理?朱子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孟子集注·离娄下》)此所言性,乃是人人所俱有的共同人性,亦即天地之性,或曰天理之性。人性的本质在于理。如果性即是理,那么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朱子弟子陈淳曾释之曰: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性》,《北溪先生字义》卷上)朱子本人解释说: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可见,理是人性的本质,并且性是理这种本质在人心中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