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 【字体: 】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9:45   点击数:[]    

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焦之待救,溺之待援,固其宜也。学问之道,盖于是乎在。(《学问求放心》,《陆九渊集》卷三十二)张立文先生由此把象山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称作心善论。 象山所说心乃是义理之心。而义理之心乃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所在,从而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而这一思想,就其来源而言,仍然是对于孟子思想的发挥。象山曾引孟子之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这里,象山提到四端,并把四端作为心的核心。



象山也常常把人所具有的能够为善的心或称可作为道德可能性的心为本心。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人性之所以为善,其根源在于本心无不善。这正如象山弟子袁燮所说: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心之本真,未尝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 本真即是本心的真实状态,未尝不善则是本心的本质属性。由此,象山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此相对应的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斯言,谁为听之不藐者。(《象山先生文集序》,《陆九渊集·附录一》)本心乃是善性的根据,而本心所以为性善的根据,在于心具四端。



象山又把具有四端的本心称为良心。象山说:良心正性,人所均有。不失本心,不乖其性,谁非正人。纵有乖失,思而复之,何远之有?(《与郭邦瑞》,《陆九渊集》卷十三)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宝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云良心,即是孟子所云良知、良能。



象山在用本心或良心来说明人的善性,从而为道德提供可能性之根据时,也同样要遇到一个与朱子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即是否恶人也有善性的问题,这也同样关系到人的道德可能性的普遍性。象山的回答同朱子一样,也是肯定的。他认为:良心之在人,虽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尽亡者也。下愚不肖之人所以自绝于仁人君子之域者,亦特其自弃而不之求耳。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美恶将有所甚明,而好恶趋舍将有待强而自决者矣。移其愚不肖之所为,而为仁人君子之事,殆若决江疏河而赴诸海,夫孰得而御之?此无他,所求者在我,则未有求而不得者也。求则得之,孟子所以言也。(《求则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二) 义理所在,人心同然,纵有蒙蔽移夺,岂能终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同孟子一样,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二、气禀之性与物欲



朱子与象山分别以天地之性与本心论证了性善论,并以此作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然而,仅说明人性皆善,对于道德的根据而言,尚不充分。既然人性皆善,那么又何必非要道德存在呢?这就涉及到道德的必要性问题。道德之所以必要,在于有善的对立面恶的存在。恶的存在是道德必要性的根据。

朱子与象山同多数儒家学者一样,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而不主张性恶论。主性恶论者,必以说明人性本恶,何以有善。同样,主性善论,则必须说明既然人性本善,则何以有恶。朱陆二人分别从自己的体系出发,对于作为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作出了哲学的说明和论证,包括恶的来源和对恶本身的分析。不仅如此,既然人性本善,善是人性之共性,那么具体的个人之性又为何是如此参差不齐,以至有天壤之别呢?朱子与象山在理论上还要从人性本善这一共同性出发,说明具体个人之性的差别和特殊性。朱子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范畴是气禀之性,而象山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则是物欲。



1、气禀之性



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朱子认为,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的,此是气禀不同。(《朱子语类》卷四)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同上) 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三)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



那么,人之气禀何以会有差异?朱子解释说:且如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侯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气,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何疑。(《朱子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同上) 气禀之所以有偏有全,则与人生之时的自然条件有关。常人只能禀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偏,而圣人则阴阳合德,五行全备。看来,朱子气禀的思想与其以气来说明天地万物之生成的生成论思想是一致的。



气禀而得之性,便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纯然是理,而气质之性则不然。朱子说:论气质之性,则是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为了解释气质之性如何是理与气杂,朱子有时也以水为比喻。《朱子语类》载:先生言气质之性。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但既臭浊,猝难得便清。故是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煞用气力,然后能至。(《朱子语类》卷四)这说明,理本是清明纯粹,无有不善的,但理搭于气中,气犹理之容器,理与其所存之器相杂,而人有各种不同之性。

性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二者有何关系呢?除前云一为人性之普遍性,一为人性之特殊性或差别性之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类似理与气的关系。理必须搭于气上,必须挂搭于气,否则便无个安顿处或顿放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也是如此。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同上) 才说性时,便有些气质在里,若无气质,则这性亦无安顿处。(同上) 所谓天命与气质,亦相滚同。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若阙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须是有此气方能承当得此理;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同上) 天命之性须顿放于气质之性,因为天命之性,非气质无所寓。(同上)这种关系就如同水与盛水之器的关系。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则水无所着。(同上)所以朱子认为: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而气质之性亦离天地之性不得。如有天地之性,便有气质,若以天命之性为根于心,则气质之性,又安顿在何处。(《朱子语类》卷四)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同上) 所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同上)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就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一般。在朱子思想体系中,理范畴与气范畴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而两个逻辑结构,则具有同构性。这反映了朱子思想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虽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但并不能就认为二者与理、气是直接对应的。天地之性自然浑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

  • 下一篇文章: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