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过去十多年,高等教育全球化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跨境分校在世界范围的迅速扩张。为了提高国际声望、探寻新的高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跨境分校。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跨境分校在国际范围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这类办学机构遇到的来自办学理念、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最后结合在华跨境分校的办学经验和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跨境分校未来发展的政策议题。
关键词:跨境分校,高等教育市场,挑战
近些年,学者、决策者和大众媒体纷纷关注跨境分校(branch campuses)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异军突起。欧洲、澳洲、北美洲的一些高校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建立海外分校,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一些新兴的经济体也越来越主动地向发达国家的一流高校发出在本土建立分校的邀请,希望通过吸引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提升本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进而改善国家的软实力。虽然学术界对跨境分校有诸多质疑和批评,但这类办学机构的发展势头未见减弱。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我们对这些机构的发展现状还缺乏系统的考察,跨境分校的性质和办学理念有待拓展,其办学规范还未成熟,其产生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也有待评估。
一、跨境分校的趋势和特征
学术界目前对于“跨境分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阿特巴赫(Philip G·Ahbach)的界定,跨境分校指那些办学地点在国外、颁发主校区所在国文凭的大学。[1]它不包括那些双学位课程(dual-degree programs)、仅服务于祖国学生的海外学校、学位特许(degree franchising)等情形。英国学者贝克尔(Rosa Becker)则认为,跨境分校是一种离岸(off-shore)办学机构,它或由一国高校独立举办,或以该校名义、通过与离岸办学机构所在国某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而办学,学生通过全部课程后,被授予外国大学的学位。[2]
从经费来源看,这些办学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母体大学出全资建立的分校;第二类是由分校所在地政府或公司提供经费;第三类是免费或租赁使用由当地公司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其中,后两类是目前跨境分校的主导模式。据英国研究机构“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The Observatory of Boundless Higher Education)的统计,2000年全世界只有24所跨境分校,2006年上升到82所,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162所(其中约一半为美国高校开设)①(截止到2009年,各国跨境分校的分布情况见表1);而到了2011年,跨境分校数量达到200所;预期到2012年或2013年,又将有37所分校“开张”。[3]除欧洲国家外,近十年来,中东、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成为跨境分校的“热门”目的地。其他各大洲的国家也分布有数量不等的跨境分校。
 虽然绝大多数跨境分校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设,但近些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互设跨境分校的趋势日益显著。一些国家既是分校的进口国,同时也是出口国。亚洲国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得该地区成为跨境分校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国际流动方向的多元化,预示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跨境分校市场的出现。
境外分校的异军突起,缘于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格局,它可以被理解为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一种策略,是高等教育资源全球性流动和全球化高等教育市场发展的新表征。目前,跨境分校在办学方向、功能和运作方面呈现一些新趋势[4]:
1.教学型分校虽然占据主导,但是科研职能和研究生教育正逐渐受到重视。课程设置也从早期的商科、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职业导向鲜明的内容,发展到更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发了与地方需求相关的特色课程。
2.跨境分校成为“进口国”建设“教育枢纽”②(education hub)、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地位的一部分。
3.跨境分校的合作双方在利益协调、质量保证、学术自由等方面的文化冲突时有凸显。
4.跨境分校开始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包括招收本地学生、适应当地法规、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等。
5.跨境分校项目的推动力量日益多元化。跨境分校的初始推动力是西方大学出于应对政府拨款减少的需要,这些大学希望通过在海外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增加学费收入。如今这一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对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而言)。而对于北美的一些名校而言,拓展海外分校市场是它们提升本校国际地位和发展学生国际化素养的需要。同时,分校引进国家的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也日益成为这类学校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另外,我们注意到,教育资源进出口双方办学动机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从办学“出口方”看,它们通常强调分校与母体院校的直接隶属关系——“分校”就是母体院校在海外的分部。有的“出口”院校重在获取经济回报,有些旨在提高母体院校的知名度,还有一些则为凸显母体学校的国际化特色。比如,纽约大学希望通过开设更多的海外分校建立一个“全球网络化大学”,让本校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仅是纽约“城市的一部分”。而从分校“进口方”看,它们通常强调这类项目的合作办学的属性,强调这类办学机构对本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些国家希望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办学多元化水平,成为地区性的高等教育中心。
中东、东亚等地区分校的师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母体院校或其他国际渠道,这些国家的跨境分校项目通常得到所在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跨境分校并非基于一定的院校集团或某一地区的教育制度协调机制,它是国际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合作途径。但即便如此,分校建立的根本目的依然是基于院校个体和国家竞争的需要,跨境分校的兴起并未改变大学与民族国家传统的依存关系。
从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角度看,跨境分校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本国高等教育系统无法充分保证入学机会的背景下,或者对于无力承担出国留学成本的学生而言,本国的跨境分校不失为一个选择。在阿拉伯海湾地区,海外分校已经提供了约3万个求学机会;新加坡政府提出,到2015年本国的国际学生数要达到15万人,而建立跨境分校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5]随着国内分校数量的增加,这类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在加剧,作为竞争策略,它们提供的教学和学生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二、国际上跨境分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跨境分校的发展遵循了一个商业全球扩张的逻辑: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产品的高等教育,可以复制到不同文化和制度中。这如同麦当劳餐饮服务的商业模式:只要菜谱相同,世界各地的麦当劳汉堡的味道就如出一辙;同样,只要分校的母体大学的课程保持不变,那么学位的质量在世界各地是等价的。至于教学设施和师资则可地方化,就如同麦当劳快餐的食材和厨师可以来自本地一样。
必须看到,跨境分校的“麦当劳”逻辑,可能在学术世界遭遇困境。商业模式毕竟不同于教育模式,后者对于文化和制度的差异性更加敏感,其管理更加难以遵循普遍适用的量化指标。为此,我们需要对跨境分校一系列基本的办学理念进行反思:学生要获得一所大学的文凭,就必须接受相同大学的教师的训练吗?学生要获得一所大学的文凭,必须使用相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语言吗?如何将一种长期形成的学术和校园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国度?一所靠科研成就和教学质量共同打造起来的一流大学,是否必然能在另外一所远在海外且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里实现教育卓越呢?
尽管跨境分校对于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都有较大的吸引力,但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