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关键词:高教 强省 教育事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了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国家允许和鼓励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导向,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些经济比较发达、高等教育基础比较好的省份相继提出了“高教强省”的奋斗目标。 一、“高教强省”的内涵揭示 1.高教强省的内涵 高教强省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它是通过比较而得出的,但又包含着实质性的内容。“强”是与“弱”相对的。高教强省,它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才得出的,这种比较既包括在国内各省份间高等教育实力和发展水平的比较也应包括在国际范围进行的比较,即要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这样比较得出的高教强省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于社会,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高等教育既不能过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又不能过分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高教强省追求的最佳目标就是要使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与该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良性的互动,这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必然逻辑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高教强省的内涵是指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在国内位于前列,并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且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对于高教强省内涵的理解,它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国内比较来看,该省的高等教育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在整体实力、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应位于全国前列,且该省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方面要协调发展。 二、从国际范围比较来看,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要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从建设高教强省的最终目的来看,该省的高等教育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同时社会也要为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2.高教强省的特征 从高教强省得内涵可以看出,高教强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含实力和水平)、效益好”。规模大是基础,结构优是关键,质量高是核心,效益好是目标。 首先是“规模大”。“规模大”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前提和基础,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相对其他省(市)而言,“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及其容量都比较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高等学校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科学研究与发展规模(科研经费)、毕业生数、年招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万人中大学生数、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等。这些指标在与国内其它省市比较长中在数量排序上均应位于前列。其中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是高等教育规模的代表性指标,更应位于全国前列。到2005年,江苏的高校在校生数已达到115.89万人,高校总数达115所,高校数和在校生数均位于全国第一。江苏既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型的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江苏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也非常齐全,拥有了包括军事类在内的全部12个学科门类。这些都为江苏建设高教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建设高教强省,其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经济组织,当其规模较小时,生产的成本高而利润低;当其规模扩大时,单位费用将随之降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扩张,单位费用不但不会下降,甚至有可能上升。前者是规模经济现象,后者为规模不经济现象。其中,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下降时的规模是适度规模。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其规模建设必须遵循适度规模理论,追求规模经济式的发展。因此,建设高教强省的高等教育规模追求的就应该是大且适度的规模经济式的发展规模。 其次是“结构优”。“结构优”是建设高教强省的关键。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高等教育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功能能否有效发挥。“结构优”就是指高等11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要素之间应形成比较合理的比例结构,要素之间应协调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当前与长远的需要。它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类型结构(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地区结构、科类结构和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精英型人才、大众型人才)要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各层各类高校应各具优势与特色,对国家、地区当前和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再次是“质量高”。“质量高”是建设高教强省的核心概念和本质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建设高教强省的“质量高”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水平、社会服务对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贡献率和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种贡献力和支持度也应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水平。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科研成果不仅要符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要具有原创性,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高教强省拥有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一流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和一流的示范性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有特色的名牌本/专科院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数,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精品教材(国家级、省级),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数,大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数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率,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声誉等均应位于全国其他省市前列。其中拥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达到“质量高”的关键。但这里的一流大学不是单指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是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知识创新等方面,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要在全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群体中拥有一批国内一流、居于国内领军地位的大学。江苏要建设高教强省,必须要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拥有若干所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的一流大学和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和学科群,也就是说,既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被列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一流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和一流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江苏共有“985”学校2所,“211”学校11所,国家级重点学科89个,省级重点学科101个。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到2010年,江苏要建成120个国家重点学科、200个省重点学科,集中力量建设20所高水平大学、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都将是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标志。 最后是“效益好”。“效益好”则是建设高教强省的最终目的所在,是一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