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 题】人学探讨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人/人学/个人自由 【 正 文】 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马克 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 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 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 0、40、84、84、87、84页。)。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 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我们知道,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神”不过是“人 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 453、63页。),或者说“神”是异化了的人。马克思揭穿了“神”这个神圣的形象,把 它还原成了人。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黑格尔 的“绝对精神”是经过“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177页。)。不过,这个“现实 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看作是黑格尔所 创造的改头换面的上帝。
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殊途同归,他们各自都把“神”或“绝对精神”描绘成创造世 界的造物主和主宰人类的精灵,而走向精神上的专制主义。费尔巴哈对此表示了极度的 不满和愤慨,他直接以人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在其创立的人本主义“新哲学”中确立 了人的地位。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 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177页。) 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 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 的人”。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 必需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 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 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 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9及334页。)就像费尔巴哈“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 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结束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出发点。 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叫做“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这一学说正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合乎逻辑的展开。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定了现实的逻辑起点。这里“现 实的人”既不是淹没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中的人类个体,也不是费尔巴哈关于人 的那种抽象的“类”的概念,而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个人。 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地考察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揭示个人从 现实的生存条件中解放出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样,一方面把逻辑的起点建立在了坚 实的现实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之上;另一方面也为历史找到了真正的主 体,使历史不再是抽象概念的运动了。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德国哲学从天上 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40、84、84、87、84 页。) 其次,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定了范畴的逻辑的起点。“现实 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它贯穿于整个学说的其他主要范畴之中,这些主要 范畴是“现实的人”的合乎逻辑的展开。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政 治制度等范畴,都不过是从某种角度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现实的关系进行 抽象的结果。“现实的人”既是这些范畴形成和演进的原始起点,又是这些范畴相互关 联、相互作用的现实中介。离开了“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科 学范畴体系,更谈不上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世界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 、40、84、84、87、84页。)。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 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 5、5、30、40、84、84、87、84页。),这正好体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逻辑与历史 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它的理论必然是这样一个无限 展开的形式: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序言--以现实的人为核心所展开的论证--以现实的 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的结论。它坚决鄙弃一切宿命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当 作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 二、研究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前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的 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 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0、23、30、5、5、30、40、84、84、87、84页。)马克思 的这一重要命题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的约定俗成的界说,然而,从完整准 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的高度看,这一命题乃是马克思从“一切社会关系”入 手来研究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方法论前提。
据考,“总和”一词马克思用的是法文,即“Ensemble”,指整体、总体之意,表示 多样性的统一。它表明,人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就必须运用总体 化的方法,即在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总体化进程中来认识人及其历史的 发展。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接着读完《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的几段文字就非常 清楚了。这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立足点就被确定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 人类”。 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便形成了社会联系的总体结 构。马克思正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 会存在、社会意识等一系列范畴所组成的历史观的崭新的逻辑结构,如果把这个总体结 构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抽掉,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的现实 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忽略社会结构中的物质关系,把社会看成是 纯精神的结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一是忽略社会结构中的精神关系,把社会看成是一 种纯物质的结构,从而滑向粗俗的唯物主义。人是社会的主体,那么作为人所赖以生存 的外部世界,即人的自然界,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的外部结构;与这个外部结构相 对应的人的精神--心理的功能结构,我们可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