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范畴,把握其本真精神,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形成的时代,把握其创新和发展的源头,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立足群众实践,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等方向加以了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传统文化;群众实践
Abstract:As for the development roads of Marxist theory,I think four points are as follows:First,properly define the scope of the Marxist textsand grasp the true spirit of them.Second,interpret the times of the Marxist texts,grasp their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hird,focus on the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Last,advance with times based on mass practice to promote innov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Marxism theory;text;traditional culture;mass practice
从文化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也不容否认,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呢?一、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范畴,把握其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价值取向上的,如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二是科学认识上的,如实事求是原则、实践批判精神,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等。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对于“回归文本”固然没有异议,但对于“文本”的研究论域却存在着歧义。学界同仁大都认为,“文本”即指马克思的文本,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列宁的文本,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更不包括在内。有的学者却主张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应“坚守内核,放宽外围”,这里的“内核”无疑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外围”则是后人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坚持内核,放宽外围”这无疑是回归马克思应当采取的态度。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在其本真精神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由于时间间距、时代境遇以及立场和任务的差异,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以及阐述的重点或侧重点不同等等,而导致其表现形态的差别。因此,“文本”不应只是马克思的文本,也应包括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具体结论,而应超越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别而把握其本真精神,这样可以减少对文本把握的片面性。
二、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形成的时代,把握其创新和发展的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因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解读他们的文本,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时代本质,列宁所处的时代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于列宁所处的时代;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只有去解读他们所处的时代,才能真正把握他们思想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地“回到马克思”或“走进马克思”。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也必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往往都依据本派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因而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进行时代解读,我们才能更好的从中判断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研究的对错得失,从而从中揭示出有益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好坏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与否,那么,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呢?(一)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结合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不乏积极、进步而且具有普遍的、永久价值的精神。这些真精神至少应该包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辩证思维;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这些精神曾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作用。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相加,而是要抓住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改造马克思主义为我所用,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结合。
(二)利用两者相通的地方进行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时代性、开放性、地域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其基础理论上,和中国传统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1.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观点的相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侧重于对人的高度关注,人处于价值观念指向的主体位置上。中国民本主义行政价值观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周人吸取殷亡的教训,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民意乃天意,把敬天与保民联系起来,始终把民众看作政治统治的基础;墨家更是以激进的方式,提出兼爱和非攻的民本学说;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对民本主义行政观作了高度概括。中国重视民众巨大作用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观点是相通的。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他认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决定力量,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可以说,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把人的发展作为其理论建构的主线与归宿,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之一。正因为如此,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就要注重把共产主义与中国“重人主义”思想融会贯通。
2.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亦即大同、小康社会的理想,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也是最具有现实生命力的人文思想。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可谓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道家老子“小国寡民”的原始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近代以来,民族的灾难与人民的痛苦更加深重,先进分子努力寻找一条变革的道路,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天国,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民不争”,“甲兵不用”。在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大同”理想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而马克思主义也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一种按需分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相互合作,以和睦为特征的新型社会,这样的社会无疑是高级的和谐社会。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共产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在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中,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环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民族在接受马克思主义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