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中华民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减少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有助于人们快速接受这种学说。
四、立足群众实践,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新情况下的新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内涵的发掘和创新适应了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强调,“我们的政策对头与否,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江泽民同志也强调:“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党的干部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广泛和复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追求更加多样化。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实践中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才能不断地从人民群众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获得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争取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
在立足群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精髓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最新的实践情况,在现实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且指导新的实践。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解释和回答。因此,我们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12.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