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等。在2006~2007年间共有1 377名学生与231名大学学者参与此计划。欧洲大学在此计划的架构下共同发展最具吸引力与高品质的课程,希望将欧洲打造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留学中心,欧洲委员会教育委员菲格尔(Jan Figel)表示,欧洲大学的受益,也就是欧洲经济的受益,更是欧洲文化的受益。
在2006~2007年间,欧盟分别投入5 000万欧元与200万欧元在“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学生与教师的奖助金上。其中741名学生来自92个不同的国家,而交流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依次为: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美国、马来西亚与墨西哥(详见表1)。其余636名学生通过“亚洲之窗”(Asian Windows)方案申请到奖学金,他们大多来自印度、中国、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与越南(详见表2)。教师交流人数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俄罗斯、印度、加拿大及巴西(详见表3)。而此计划的申请学生最希望前往学习国家的前三个为英国、法国与德国。此外,在多达57门硕士课程中,以自然科学相关课程为主,约占1/3,其次为社会科学(18门)、生活科学(8门)与其他门类课程(11门)。[5]由上述统计资料不难看出,获得奖助金的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但自欧盟的“亚洲之窗”方案实施后,以及2007“中国之窗”(China Window)方案提出后,预计将使得亚洲等各国学生人数稳步提升,也可看出欧盟在扩展高等教育时对亚洲区域,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重视。
表1 2006~2007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参与学生人数与国家排名
名次 1 2 3 4 5 6 7 国家 中国 巴西 俄罗斯 印度 美国 马来西亚 墨西哥 学生人数 81 43 36 31 28 35 24
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Education & training [EB/OL]. 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rogramme/doc80_en.htm.
表2 2006~2007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参与亚洲之窗学生人数与国家排名
名次 1 2 3 4 5 6 国家 印度 中国 泰国 巴基斯坦 马来西亚 越南 学生人数 288 99 53 42 32 29
资料来源:同表1。
表3 2006~2007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参与教师人数与国家排名
名次 1 2 3 4 5 国家 美国 俄罗斯 印度 加拿大 巴西 教师人数 42 14 12 11 10
资料来源:同表1。
在将欧洲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留学中心的行动上,欧盟各成员国的脚步仍未协调一致,许多国家仍尚未有具体行动,但是某些欧盟成员国却早已加入高等教育市场行销的竞赛中。如英国在1999年便投资约1 600万欧元,在海外展开推销英国品牌(British brand)的高等教育,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选择英国教育,至今英国的留学生每年为英国创造约15亿欧元的收入。法国在90年代发现外国留学生比率下降,便立即放宽国际学生申请签证的门槛,且于1998年成立教育法国(Education France),专责推广法国高等教育至全世界。德国也于2001年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部门(DAAD)成立国际行销办公室,负责在海外推广德国的学习、研究与训练。由于上述这些国家对发展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察觉,也使其高等教育成为对此计划申请学生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前三名。[6]然而根据调查,对于第三国学生最具有高等教育吸引力的国家中,美国仍位居第一(58%),其次为英国(54%)、德国(44%)、法国(40%)、加拿大(33%)、澳大利亚(30%)、西班牙(24%)、意大利(16%)、新西兰(12%)、葡萄牙(10%)、荷兰(10%)、瑞典(9%)与奥地利(8%)。虽然欧洲各国的表现仍不及美国,甚至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差无几,但换个角度来看,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表现在第三国学生与教师的眼中而言仍具相当大的吸引力。[7]
“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实施,把传统的欧洲化思维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背景之中,显示了欧盟发展欧盟品牌高等教育的潜力与可行性。在继续深化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加强与非欧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向全世界宣传推广欧洲高等教育,提升了欧洲高等教育对全世界的优秀研究生和学者的吸引力,与更多的第三国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增强了竞争力。另外,“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运作实施具有其特殊性。欧盟合作框架本身是基于欧洲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孕育而成的,我们在看待此计划时,既要汲取其可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要结合本国和本地区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的路径。实际上,此计划带给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的更新与认同,一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与融合的趋势指引,此计划不仅促进了欧盟国家共享其成熟完善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计划,还启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模仿或采取欧盟所建立的交流合作体制。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无论哪一方面都可视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里程中所提供的宝贵经验,都是其他地区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参照。
参考文献:
[1]欧阳光华.一体与多元——欧盟教育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1-15.
[2]European Commission. Erasmus Mundus(2009-2013)[EB/OL].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rogrammes/socrates/erasmus/erasmus_en.html,2007-08-20.
[3]European Union. Erasmus Mundus 2006-2007 [EB/OL].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rogrammes/mundus/index_en.html, 2008-09-20.
[4]European Commission. Programme guide for Erasmus Mundus 2009-2013 [EB/OL]. http://eacea.ec.europa.eu/erasmus-mundus/programme/programme_guide_en.phf, 2009-05-20.
[5]David Phillips, Hubert Ertl. Implementing European Un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ssues in Pour Member States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220-238.
[6]Papatsiba,V.. “Political and Individual Rationales of Student Mobility: a case study of ERASMUS and a French regional scheme for studies abroad” [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5, (402): 173-188.
[7]Jose Antonio, Ibanez-Martin, Gonzalo Jover. Education in Europe: Policies and Politics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28-29.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