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高等教育
   开放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侯建军      ★★★ 【字体: 】  
开放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侯建军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8:49:23   点击数:[]    

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大学之基

    知识是大学的核心,伯顿·克拉克说:“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传播它。”(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1994)大学作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对知识的探索是其主要任务,也是其存在的合理前提。开放大学的创建要深入大学的基本要素,要以知识的核心和学科文化的为基础。实现面向社会的任务,需要发展知识,以知识为核心发展开放大学,才能实现育人、服务社会的目标。

    大学知识的探索是以学科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学科是考察大学组织特征的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这一维度体现了大学的学术属性。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是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成的矩阵组织,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从学科出发并围绕学科发展起来的,集工作、信念和权力等各种形态为一体的综合机构。(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1994)开放大学要有学术性,要进行学科建设,作为一所大学,开放大学要以学术为基础来建设学科,这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开放大学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特别是在那些有自身特色的学科领域,要具有领先地位。

    (三)以人为本,加强师资建设,构筑大学之魂

    知识的研究、创造和传承需要教师来进行,作为一所大学,开放大学要有自己的师资力量,知识、教师、学生是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

    大学是学者与学生求真的共同体。没有教师,大学不成其为大学。开放大学不能因为师生的物理空间上的分离,弱化或忽略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的属性。教师、人才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开放大学的创建要重在人才资源的建设,这是一所大学建设最基本最富有挑战的资源建设。大学有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就需要有符合学校办学理念、认同学校办学原则的领导团队和教职人员(Weimin Zhong,2011)。开放大学要建设好管理队伍和教职队伍,这支队伍也应与办学规模相适应。

    开放大学的基础不在拥有多少物化的教学资源,而在于拥有多少能够满足办学和学科建设、教学需求的教师资源。开放大学如果以物化的教学资源为基础,那么一个足够强大的资源中心就可以自称为大学。同样道理,大学的图书馆不是大学。开放大学通过远程技术,可以实现师生分离、教学分离的教育传输过程,但这不代表可以没有足够的教师,不代表教师只通过教学资源的制作、传输就完成教学任务。大学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这不是单纯的教学资源传输的过程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与学生数量相应的教师来完成。

    人才资源,不同于外借的师资力量。作为一所大学,开放大学要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如果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就不可能把学科建设好。当然,在拥有自己的师资力量的同时,开放大学要整合普通高校的师资,创新发展学科的特色。如果简单地把开放大学定位于教学资源的集散中心、支持服务的基地、技术支撑的平台,那这个定位肯定不是大学的定位,也不是开放大学的定位。

    开放大学具备了大学的基本条件,就要有办学自主权和学位授予权。开放大学要称其为大学,就必须具有大学的基本要素。

    (四)兼顾规模,注重质量,实现持续发展

    开放大学是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一种大学类型。实践中,它以较低的成本(指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需求,几乎所有的计算都表明,巨型大学每个学生的总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大学(约翰·丹尼尔,2003)。但这不代表低成本应该成为开放大学追求的目标。开放大学建设的关注点更应该是我们是否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不是事物的天然属性,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开放大学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要有在质量上的雄心壮志,这是可以做到的(约翰·丹尼尔,2003)。不能以规模为借口,把质量放在其次的位置上。要获得质量,必须进行师资、教学等方面投入。

    如果说以远程教学为特征的开放教育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复制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告诉我们,当今和今后的开放教育,将不仅是以教学资源的传输为主的远程教育形式。随着交互技术的开发,开放教育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实现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帮助,这对大多数学生的成功非常重要。新时期的开放大学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开放远程学习变成可以交互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学习者努力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教学材料的生产可以是规模生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可物理复制的资源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较难实现规模效益,这必将提高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投入。

    如果开放大学投入更多,特别是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提供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帮助,而不单单是在资源投入上,必将带来开放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具有规模的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足够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金和发展上的支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应成为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开放大学是时代的产物。开放大学的产生是大学理念和制度的一种丰富,是大学结构与功能的一种扩展,是大学应对社会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

    在千年大学史中,开放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开放大学作为新的大学形式,要在大学发展史上赢得尊重、实现“对人人的开放”(open to people)、“地点的开放”(open to places)、“方法的开放”(open to methods)和“思想的开放”(open to ideas)的理想,其路还很漫长,还要不断探索,以实现达到大学更加开放、更大范围、更好地传递知识的目标。

    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大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发展知识和适应社会之间的平衡涉及到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只有实现发展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协调,开放大学才能健康发展,开放大学才将更加彰显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冯·贝塔朗菲著,林康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0.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渠东校(a).教育思想的演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8.

    [3] [法]雅克·勒戈夫著.张弘译.卫茂平校.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21.

    [4]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渠东校(b).教育思想的演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2.

    [5] 邬大光.大学分化的复杂性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20.

    [6] 丁兴富.开放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世界远程教育发展历史追溯和展望[J].天津电大学报.第5卷第1期.2001年3月:5-6.

    [7]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一多学科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4.

    [8] 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著,蒋凯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1年1月1日.

    [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翻译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 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38.

    [11] [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一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07.

    [12] 约翰·丹尼尔.巨型大学:对规模、成本和质量的巨大冲击——在2003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上的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19-20.

    [13] Matin Trow.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Paper of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roshima.May31,1998. 

    [14] Weimin Zhong. New University Plan Skips Crucial Steps.Science[J].6 May 2011:662-663.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下一篇文章:欧盟“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评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开放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侯建军”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开放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侯建军”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多维视域下的大学教师信念研究,吴薇...
  • ››俄罗斯反思高校教育:把重点转移到...
  • ››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
  • ››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探析,...
  •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张忠...
  •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证研...
  • ››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高原现象”探...
  • ››基于多元评价理论的辅导员职业准入...
  • ››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后期建设策略...
  • ››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养...
  • ››开放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侯建军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