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加强了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及实施,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工程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产学研创新联盟不只是政府、企业、大学、学生和科研院所之间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通过项目式教学法表现出的系统倍增效应的整体性功能。它能高效率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区域、企业、大学、学生、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互动作用,及其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参与的优势互补而产生的正反馈效应,使各自及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增强辐射及国际竞争力。[5]
1.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模式优化设计
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模式的优化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模式优化设计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类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高校可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设计“知识—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课程体系,使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工程实践中。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也可由企业的工程实践基地完成,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并参与到真实的项目设计及实施中,使学生真正能与企业融为一体,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这之前,学生需要三年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基本的实践训练,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和人才定位,按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周密而全面的制定学校的专业培养标准,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技能,使其具备初级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面向社会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更好衔接。
2.产学研结合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选题应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并根据所在块状经济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企业急需的重大难题,形成适合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战略模式。高校科研技术人员要紧密和企业合作,通过到企业兼职和合作课题式、联合技术攻关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及可持(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续发展。多年来,一些高校一直致力于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联盟机制,合作依然趋于表面化和单一化。高校学生应从大二开始,每学期安排学生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实习或与教师一起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目前高校的教学课时远大于实践类课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很差,所以高校应在专业设置与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大实践、实训、实习及研发的课时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能为企业服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到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建设、实践训练等教学改革和研讨中来,构成产学研联盟的多方互动、良性循环模式。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计划修订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实验学时所占比例要明显提高,集中实践环节为50周左右,可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地的课程学习并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由学校平台实验室、学院平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成,通过省级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已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方向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竞赛及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使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同时也为区域的企业提供了新设备新技术等实验条件,真正实现了为区域经济服务。通过学校的资金投入,并争取申报省财政及国家财政实验室,逐步使专业的实验设备以及其它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使之能够适应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依托校企合作的科研创新和科研实训平台,结合行业产业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真正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活动,促进专业校外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的建设。在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方面,设置公共基础、课外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四个模块,规定每个模块的最低学分,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各类竞赛、社会实践。
通过项目式教学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项目来自企业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使教师、企业工程师及学生等共同参与研发,使实践教学将占到总学分的50%,并通过增加开放性、设计性和自主创新性实验,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驱动教学,创设模拟实际生产线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通过建立省及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及教学资源网站,进行实验教学的软硬环境建设,通过申请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课题有机地与企业及本科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通过科研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此外,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6]
参考文献:
[1]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2]孙晓梅.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1).
[3][4][5]刘芸.创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6]李琼生.实施“质量工程”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