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念的变化
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的传统,明确宣称哈佛的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是让学生自由学习、探索和反思的教育。哈佛大学认为自由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理智和心灵的教育,也是一种有用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自由教育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分辨,能将学生在哈佛的学习与离开哈佛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无论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思维技能和习惯将在他们今后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学对自由教育的解释显然脱离了传统的自由教育的主张,吸收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传统的自由教育者所主张的是“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不是为了生活。正如纽曼所说:“拥有知识是为了知识本身,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能做些什么。”[3]从哈佛大学的主张来看,自由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通过自由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能够武装学生的头脑、滋润学生的心灵,这将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指出,哈佛学生毕业后所要面对是分裂的、多变的、不确定的世界,哈佛的学生将在这种异常复杂的环境中开辟他们前进的道路。哈佛大学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道路,帮助学生承担他们的责任,这是哈佛的使命。
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理念并不是一种革命或颠覆,因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历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包含着多种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有多种指向而不是一种。早在19世纪古典课程占统治地位时,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倡导选修制,认为古典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这两种课程并不存在对立,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20世纪初,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确立了分类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形式,显示了哈佛大学的开放和包容。此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课程的分类上有所变化,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变化,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哈佛大学从来都不主张回到过去,回到古典传统中去,而是积极地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核心课程中的“核心”并不是指一种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而是指在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海洋中,有一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必须学习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能够完善他们的心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社会来说,则能够塑造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并不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念,而是一种网罗众家、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黄坤锦认为哈佛核心课程理念是精粹主义,“其思想导向源于西方理想主义和唯实主义之综合,对于课程的主张,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的要求,意欲将人类的精华,即文化中不可少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组成丰富而有系统的课程,供学生在大类不可或缺而在小类得以自由选择”,这种精粹主义没有走极端,是一种中庸之道[1]270。
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理念与以往相比,理想主义成分有所减少,更加面向现实、面向世界,强调时代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点。《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提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四个目标:为学生成为公民做准备,也就是为参与公共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地方的、国家的和国际事务的公民,并理解这种公民身份和责任;教育学生不仅将自己作为传统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物,而且将自己作为传统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及其冲突;为学生批判性地、建设性地回应变化做准备,为此就要了解那些影响改变现代社会的力量,如科学技术,哈佛的学生在离开哈佛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从道德方面理解他们的言行,为此要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2007年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哈佛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某一地方某一国家的公民,而且是世界的公民。这反映出哈佛面向世界办学的宽阔视野,也就是说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指的不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生活,而是指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与1978年核心课程的教育目标相比,2007年的通识教育报告更强调变化,哈佛学生毕业后要能够应对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学生要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因为科技的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78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有教养的人”,罗索夫斯基认为有教养的人有五个标准: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判性的了解;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形成未来的其他地区和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和力量;一个有教养的人,能了解思考道德和伦理的问题;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在某一知识领域里有深入的研究。从核心课程的五条标准可以看出,有教养的人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这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哈佛大学以核心课程来培养有教养的人,就是以核心课程来培养知识广博的人。核心课程强调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将某一门核心课程中学到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应用到对其它学科或问题的分析中。从理论知识的迁移来说,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广阔的知识领域加上多学科的思维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哈佛大学所培养的就是全人,是一种全人教育。哈佛大学所打造的核心课程似乎要以不变应万变。
比较1978年和2007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理解传统的艺术和价值观,要理解多元文化及其冲突,要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如果说哈佛大学1978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还有着鲜明的自由教育特点,从中还看出“知识本身即是目的”的影子,那么,2007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则具有更宽阔的视野,是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对学生提出新要求。2007年的通识教育计划既强调知识也强调知识的应用,有着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子。为了促进知识的应用,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也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够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应该建立一种“基于活动的学习”,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经验与课堂内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知识与经验连接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将来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及变化。要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今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M]. 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49.
[3]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 [M]. 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