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关键词:高校 体制改革 农业 高等教育 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人,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9月,原上海农学院并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2002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这一举措拓宽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门类,对探索在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农科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学校原有学科来说,农学学科无论是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还是在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落差,如何充分利用并校的契机,依托上海交大的整体实力和学科综合优势,迅速提升农科的综合实力,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中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真正形成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便成为我校加强农科建设所面临的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近三年来,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农学院的并入开拓了我校办学的新领域 农学院并入上海交大后,校领导和农学院的广大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了农科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的目标,即从 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研究型;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转变为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并重;从以应用研究为主转变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 (一)干部、师生齐心协力.合并工作进展顺利。1999年9月,农学院整体并人上海交大,并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l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对学校原有的院级十多个部处机构进行调整,在学院设置了党办、院办、学生、教务、科研等五大办公室;保卫处、图书馆、设备科等并人学校相应的职能部门;基础部、社科部并人了相关院系;l00余位干部教师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2000年9月以后,进一步对学科和机构进行调整。原农学院农村经济系和农村工程系的农业机械、水利工程等专业划入学校相关学院;农业技术学院划归学校技术学院;后勤管中心划转后勤集团管理,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全院又有150多人转入校内有关部门。经过上述调整,农业与生物学院(简称农生院)觋有教学部门为四系、一场、一中心:四个系为植物科学系、动物科学系(含生物技术研究所)、园林环境科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含特种食品研究所),实验实习农场和实验教学中心。 (二)实施“985工程”,加大农科的重点建设。l999年,适逢学校实施“985工程”,学校非常重视并加强了农科的学科建设。在学校编制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重点项目的规划》中单列了“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高水平农学院建设”子项目,项目经费4 000万元,对“预防兽医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设施园艺植物种质与创新技术”、“农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等项目进行了重点建设。这些学科、项目建设目标明确,设备配置恰当,经费使用合理,大大增强了学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据统计,各学科用于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经费已达1 075万元,占已使用经费的80%,各学科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四个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部分学科已获得硕士点授予权。为申报建立博士点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农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农学院并入上海交大以来,引进了一批人才,其中博士13人,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聘任国家“863”专家唐克轩为“讲座教授”兼农学院副院长。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l0%上升到现在的30%;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达56%以上;在”名专业教师中,有正教授(研究员)21名,博士生导师l0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41名。 (四)科研成果有了较大突破,为国家及上海市掘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三年来,科研经费年增长30%以上。l999年全院科研经费250万元;2001年,全年到位科研经费已达570万元,其中,超过40万元的大项目有6项。到2002年9月为止,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水平都有新突破:国家“863”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得主持项目2项,参加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和科技部的项目4项;上海市曙光计划和市科委、市农委项目20项;与西部合作项目4项等,预计全年科研经费可超过800万元。三年来,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SCI论文ll篇,出版教材、专著40本;2001年有8项科研成果申报国家专利。 二、提高培养质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年来,农生院贯彻学校提出的“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定本科生教育、减少专科教育”的办学要求,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根据社会对农科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学枝实际,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将本科l3个专业调整为5个专业,专业面明显拓宽。从2000年起停招了全部专科专业,最近又把高职调整到技术学院。三年来,我校农科本科生的生源质量大幅度提高。以上海地区为例,2000年录取分数线比1999年提高了35分,2001年又比2000年提高了29分,两年提高了64分。今年招收的新生中,有40%的学生在志愿中填报农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提高,为培养高层次农科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按学校统一要求,在培养计划中着力构建“三个教学平台”。一是按宽口径、厚基础、通才教育的要求设置“公共基础教学平台”;二是按“机”、“电”,“生、化、农、环、医、药”,“文、法、经、管”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教学平台”,“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55%;三是接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农生院的五个专业统一设置了“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等七门课程,占总学分的35%。 (三)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学校投资1 000万元,建设农生院实验教学中心,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与人才培养条件,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目前,农生院有25门课程和l0本特色教材列人院“985工程”课程和教材建设计划;还充实了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实训基地。 (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三年来,我校农科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建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预防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蔬菜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六个硕士点。同时,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与有美学院联合招收农科博士研究生。农业与生物学院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l05名,博士研究生10名,博士后2名。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最近我校获得了“农业推广(种植)”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即将开始招生。在扩大学位点和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加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学校提出,要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来抓,要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研究生专用试验基地、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生教育改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发挥综合优势,推进各学科与农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建立“农科合作研究基金”。为了依托我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和优势,实施各学科,特别是信息学科和生命学科与农科的交叉与融合,尽快提升我校农学学科的地位和水平。学校于2001年专门设立了“农科台作研究基金”。该基金旨在推动农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必须是涉农课题。这项基金一经公布,使在各学院引起很大反响,首批申报项目达23项,合作单位涉及了生命、信息、动力、建工、化工、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学院和部门,各学科许多知名教授热心参与。经评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保守片段克隆及分子诊断技术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资助,每个项目10万元。 (二)鼓励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