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之。 2.令人担忧的低层次消费与失范现象。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弱点,再加上可供大学生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繁多芜杂,因此一些低层次、格调低下、不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充斥。一方面是由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制作、销售领域不能严格把关,精品意识差,或者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牟取暴利,迎合人们的一些低级趣味。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现象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成为盗版图书、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和光盘及一些假冒名牌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而且大学生又是互联网上的主力军,但他们对各种网络信息的捕捉与选择难免会受到不良甚至暴力凶杀、淫秽色情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电脑软件的隐蔽性与极大的发散性,其危害是极大的,必须引起全社会和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非理性消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加上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难免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而导致的突发性高消费行为。他们以购买使用名牌手机、服饰等为荣,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名牌手机并不少见。例如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不惜节衣缩食,或沦落为校园“负翁”。有的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追求虚荣,盲目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 4.重视和研究的欠缺。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理论界对精神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物质生活的消费研究,少见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研究就更加欠缺。二是文化企业对大学生文化需求把握不到位,文化产品供给与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文化经营行为发生偏差,诱使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发生扭曲。从学校层面来看,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 特别是管理上则存在着一种以不出事为原则的指导思想,有短期行为的倾向。从家庭层面来看,大多数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钱够不 够用,饭吃得饱不饱,衣服穿得暖不暖,而对于他们该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参加什么活 动,钱花到了什么地方,就缺少必要的关心。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调控和引导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培养人、教育人的特殊功能及存在问题昭示我们,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不能放任自流,要努力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加强引导和管理。 1.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努力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引导,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社会各界要进一步重视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消费问题。整个社会应该通过积极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以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通过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文化消费大学生这一最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形成健康的娱乐追求,从而不断形成文化消费热点,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步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有效供给、开发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开发,要坚持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再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培育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持续增长。要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文化消费价格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消费结构。要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以较低价位的文化消费品,满足和刺激文化消费需求。着眼于美化心灵,通过大量喜闻乐见的价位较低的优秀文化产品,吸引青年大学生参与、鉴赏和消费。 2.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是要进行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奠定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基础。文化基础设施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造就生产 力第一要素的现实基础。学校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要在校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风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如雕塑、科普和文化长廊等,以此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 二是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高校教师(含政工干部)是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生产者及消费导向者,由于高校教师的特殊角色,尤其是所具有的知识、学术和学历优势,极易被崇拜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所 认可和效仿,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由 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忠 于职守、教书育人与责任心缺乏的矛盾,为人 师表与忽视形象修养的矛盾。有个别教师在 课堂上公开散布错误理论与言论,制造消极 的精神产品,使大学生处于困惑和无所适从 的境地,不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 无法用良好的师德来引导、教育同学。 三是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对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 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比如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者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举办系列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商品标识鉴别;发挥学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各种节俭组织(如“爱心基金会”等)。这些都有助于消费教育落实,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形成学生的科学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3.从学生层面来看,一是要注意利用好闲暇时间。相对于中学阶段来说,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利用这些闲暇时间,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 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调控的重要性。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会等,要认真研究 大学生闲暇时间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需求、热点和兴奋点,充分利用校内的学生社团、文艺团体、兴趣小组、科技协会,利用校内的社 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大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学有所长、闲有所乐,就能避免放假 就放羊的倾向。在活动的组织上,要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放手发动同学因地 制宜、因人而宜地开展活动,重视活动的引导 和指导,力求使闲暇时间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二是要培养自律能力,克服盲从心理。青年学生中的从众心理,本属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