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将所学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情境,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加快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教育实习在国内外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也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实习环节及效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所存在的问题,试从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院校联动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建立校地有机的长效合作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职责等方面探讨有效对策。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校地合作,职业技能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育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队工作实习、学校管理实习以及教育调查研究等。教育实习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情感,加快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向教学技能的转化,基本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1](P182)。具体说来,就是可以使师范生在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和直接从事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在政治、思想和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在实习中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加深和巩固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2](P5-7)。教育实习工作开展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教育改革,是一项具有较深现实意义的课题。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关于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众多的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以及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教育实习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如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管理问题,关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等。尽管如此,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实习仍存在不少问题。
鉴于此,笔者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情况,试从中分析教育专业实习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探讨提高实习质量的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主要是在大四学年第一学期集中进行为期四周的集中、定点教育实习。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由教师教育学院全面负责,实习学校负责接收学生和安排指导教师,实习过程指导由高校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目前的实习为跟班实习,实习内容基本局限在听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实习指导教师所给成绩、实习生实习日志及实习平时表现三项综合评定。这一实习形式的优点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学生在带队教师的带领下,一次性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时间和地区相对集中,给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多方便:一方面有利于实习生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指导教师也可以随时将参加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及时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实习基地基本是在学校的监控范围内,通讯、交通等条件都比较方便,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生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但是经过实践发现,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学实习时间短、实践内容“缩水”。实习周期为一个月。据调查,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过程中上台授课时数均不到10节,甚至少数学生只得到3-4课时的锻炼机会,而其他时间多为听课、批改作业或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其他非教学事务。按照有关规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除了试教、班务管理外,还应该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等内容,但事实是,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更多的是充当了教学助手的角色,这对于师范生的全面锻炼十分不利。据了解,不少学生认为,完成好实习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很多学生在教学技能、技巧方面还存在问题,一个月的时间很难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即便是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短,也没有机会弥补和修正,因而,通过实习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收效不大,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2.实习形式结构单一。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基本是采取集中、定点一次性的终结性的实习,这一模式虽然有助于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但却很难保证实习质量。这一模式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灵活多样的原则,不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亲历实践,也不利于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反复历练、不断提升实践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校内指导不力,实习组织管理松散。由于部分教师教育类(包括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深入了解,特别是不能够经常深入中小学,没有对基础教育实际的切身体验,使得教育理论书本化,实践指导往往“纸上谈兵”;另外,高校指导教师本应跟班管理,但由于自身还承担着校内教学任务,所以实习的指导管理只能是抽空进行。在一个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除了部分指导教师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其余时间大多是由实习生自由安排,空余时间往往多于实践时间,据了解,只有那部分有明确目标(或是主动性强)的实习生会在其他时间里留在实习学校做有关实习的工作。管理松散带来的问题是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认真参与,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4.部分校外指导教师工作热情不高,指导能力不强。从几年来的教育实习组织管理体会到,实习学校对于为师范生提供实习服务的态度并不都是热情的,主要的是担心影响正常教学,怕实习生的教学保证不了质量。有的教师或认为不是分内的工作不乐意接受实习生,或怕实习生跟班听课影响教学情绪,当然也不排除指导教师本身缺乏指导能力。
5.实习生教育教学技能有待提高。对于实习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是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工作的前提。但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据指导教师反映,本科层次的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较之过去的中等师范学生有了较大提高,但教学实践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课堂组织能力不强,突发事件控制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语言组织、板书等方面也还存在问题。一些学生也因教学技能不足而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对实习工作产生畏惧甚至厌倦情绪。多种不良表现给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带来困惑:如今本科生教起书来不如过去的中师生。
二、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其职业体现出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训练和资格、专业自主、专业组织、专业地位六方面的专业特征[3](P34)。教师的专业化过程包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习过程以及循序渐进的技能锻炼过程。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小学教育的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师资。在这一前提下,设置课程时除了要保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理论教育课程学时学分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有学者还提出“开设理论学习与教学实习穿插进行的‘三明治式’课程”,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加强专业课教学管理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多种活动。
(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