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教育实习管理,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院校联动全程教育实习模式”
教师教育强调教师培养的整体性、终身性和开放性,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和发展。针对以往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实习形式,我们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院校联动、全程、分步、多元的教育实习模式”。其内涵为:“以学生为主体”指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院校联动”指高校与中小学开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合作;“全程”是指师范生进入大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分步”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分步完成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等内容;“多元”是指学生的现场实习采取集中定点与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习。其核心是分步完成教师教育的四年职前教育培养任务。这种全程、联动的教育实习模式将有助于实现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三)建立校地(院校)有机的长效合作机制
职前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离不开真实的教育情境;职后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高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建立校地(院校)有机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稳固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制度保障。
建立校地(院校)有机的长效合作机制首先要明确一个中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心,把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伴随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其次要构建一个平台——校地(院校)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小学成为教师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实习的平台和机会;高校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教师进修提供服务。另外,还要建立一种制度——校地(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涉及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以及中小学等方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可以使这种合作科学化、规范化,关键是要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下使这种合作得到制度保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起到支持和监督作用。高校和中小学本着“互惠互利、双方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展开合作,为师生的发展共同搭建宽松、愉悦的发展平台,切实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职责,提高指导工作效果
指导教师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践最直接的组织引导者。校内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缩短实习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距离;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实习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为此,高校内部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切实把“重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热情并付之于具体有效的行动;实习学校从管理者到指导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把促进“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学校及个人发展的有利契机,学校通过接收实习生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教师个人加强自身的教师综合修养,以保证能够为实习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4](P50)
教育实习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是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为师范生在毕业之后顺利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称职地担负起人民教师的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维俭,王传金.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文涛,刘 霄,教育实习的实践与创新[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