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天性应该在课程中予以保持和激励。作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应当回归生活世界,将农村社会存有的丰富资源引入课堂,倡导农村学生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做有责任感的公民。如,温州市龙湾区龙水第一小学开发了《关爱家园》课程,旨在通过家园课程的学习,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镌刻家园的烙印,形成家园素养;让每个学生学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促进每个学生在家园学习中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帮助他们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释放飞扬的个性,开拓性地迈向未来。
农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只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和。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农村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切实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农村学校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据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日常教学和校本课程建设等途径,向学生渗透与农村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农业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和服务、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等,帮助广大农村学生了解农村、喜欢农村、热爱农村。
基础教育作为社会文化重建的工具,必须竭尽全力培养青少年儿童从小学习经由文化对话而不是对抗的途径到达文化理解的目的,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最终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需要救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冲击下正逐渐消解,象征时代符号的现代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舒适享受的同时,也逐渐忘记了自己来自哪里,将要到何处去。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学生寻找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追寻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应有价值将是农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欧用生.台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改革的省思——追求农村小校的核心价值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钱理群,刘铁芳.乡村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 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N].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