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字体: 】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0:10   点击数:[]    

影响的关系。
1939年洛浦县政府呈文称:1926年,时任洛浦县长发动民众在县南乡引栏杆戈壁上挖水渠一道 [10],并组织民众开垦荒地两万多亩。当时渠水充沛,渠道两旁均栽植了树木,但是因为渠道年久失修而被沙土掩填平坦,不能引水浇地,所以已垦之地,及两旁所植树木十万余株,全部因干枯而荒弃。[11]
再如档案记载,1918年时任洛浦县长组织民工200名,在县属下吉牙庄开垦荒地11,100亩,丈量给村民领种纳粮。到1938年时,这片农田内水利渠网被飞沙填满,以至水不能流,耕地撂荒。为此吉牙庄村民托合大尼牙子等恳请政府豁免粮赋,或新开渠道,重新垦荒。洛浦县政府派员调查,认为1918年开垦的11,100亩地,尚能耕种及能生产草的耕地有3,000亩之谱。如果再开挖渠道,使水量充足,尚能多垦二、三千亩,其余再难以开辟。[12]这样看来,1918年开垦的耕地,20年后除去尚能复垦之地,有半数以上已成“不毛之地”,再难恢复原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资料记载的熟耕地撂荒情形,反映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无水源可利用,而是因为“飞沙”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导致农田无法得到灌溉所致,由此可见垦荒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之一斑。

二、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撂荒的自然因素
 
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植被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而民国时期因人口快速增加而引起的地区大规模垦荒,耕地面积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导致植被生态环境的急剧劣化,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又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大面积撂荒。
 
(一) 盐碱化
由于塔里木盆地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土壤盐碱程度较高,如果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就容易造成耕地的盐碱化现象。民国和田档案中有一些耕地撂荒资料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民国墨玉县政府呈文反映,墨玉县于1939年春季计划在县属第七区哈拉沙尔地方修渠垦荒,得到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通电嘉奖并准招户承垦。[13]同年7月又在哈拉沙尔东哈哈下力地方垦荒数块,由哈拉沙尔区长肉孜率领400余名无地贫民垦荒10,000余亩地。[14]此后于1941年3月,墨玉县与地区农业所又组织民工在哈拉沙尔区开挖新渠,垦荒一万余亩。[13]但是就在同年4月,墨玉县向地区专员公署呈报:哈拉沙尔全区地亩约三分之二已成碱地,其原因是“因渠道位置不当,及东西海子关系所致”。[15]查证和田民国时期档案“墨玉县地图”,墨玉县第七区位于县境西北部,该处绿洲边沿有两个湖泊,东边的叫“克沙库来湖”,西边的为“阿一东胡”,湖泊周围居民点稀少,有大片荒地可供开垦。档案记载的这几次大规模垦荒活动,应该就在靠近沙漠的西北部地区。依据上述资料推断,哈拉沙尔区在两年时间至少垦荒20,000亩以上,同时在开荒2年内应当有14,000亩以上新垦地撂荒。
到1943年2月,哈拉沙尔区农民托合大阿洪等17人又联名禀称,本村耕地六千多亩地潮碱太重,不能耕种,原因是渠道下游淤泥塞满,渠水下泻不畅。[16]为此,墨玉县政府派员调查发现,该碱滩积水成湖,东西宽一里至三里不等,南北长约十里,下游北面郝什盖原有毛渠一道,长约十一里,直达西北戈壁,但是已经被淤沙填塞,以至水无出路。[16]此时间距初次垦荒不过4年就因盐碱化而撂荒,土地荒芜的速度是惊人的。
 
(二)洪水、风沙灾害
因洪水、风沙灾害造成水利设施失修的耕地撂荒情况,在民国和田档案资料中多有反映。上述洛浦县南乡,引栏杆戈壁垦荒地因渠道年久失修而废弃;塔瓦克尹也尔12,000亩农田因为灌溉渠口被玉龙大河洪水冲坏,致使河水不能灌溉而荒芜废弃 [17];以及县属下吉牙庄因农田内水利渠网被飞沙填满,以至水不能流,耕地撂荒等事件都属于因洪水、风沙灾害造成水利设施失修,农田无法灌溉而撂荒的史实。
从现存的和田民国档案资料分析,因洪水致使水利设施失修而造成耕地撂荒的情形不仅仅存在于洛浦县,和田其它县份也有类似情况,如1941年4月墨玉县政府呈文称“县属下八区大渠一道,水闸四个被水冲毁,并将渠身拉深数丈,两旁地亩缺水灌溉,此项渠道究应如何恢复原状,亦需专家设计”。 [15]
从上述案例分析,引起和田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失修的主要原因为两大类:一是被洪水冲毁、一是被南吹的沙漠风沙填塞,两种原因集中表现了和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濒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一般来说,只有在自然植被生态环境劣化的情况下,才容易引发水利设施迅速、大规模地被破坏的情形。这种状况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民国时期和田地区因大面积垦荒已引起了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劣化。
 
(三)灌溉水资源不足
反映和田民国时期灌溉水资源不足的档案资料为数较多,大多表现在和田各县之间、各村镇之间的水利纠纷案件中。其次表现在策勒、皮山等县积极开发新水源的努力之中。
一般来说,为了平衡各县界河用水量,历届地方政府规定了河水轮放制度,每到春播之前,按规定县与县之间协商共同办理,如1945年3月洛浦县呈文和田区行政长说:和田、洛浦两县农民历来轮流引用玉龙哈什大河之水,已制定有规章条例,即每年自夏历二月二日起为头一轮堵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 下一篇文章: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写作...
  • ››民国时期广西宗教问题的人类学分析...
  •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
  • ››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
  • ››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 ››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