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 【字体: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5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1996年3月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1998年9月2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1999年12月,《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玉蟾岩与牛栏洞距离较近,时代大体相同,稻作农业活动却又相异,原因何在?本文仅就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一下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几个方面,以求方家指正。

一. 玉蟾岩与牛栏洞、史老墩的时空位置

玉蟾岩遗址的存在时间,参照其附近文化性质相同的三角岩遗存的碳14年代(距今12060±120年),估计其年代当在12000年前。据实际碳14测定三个数据:公元前8327-7449年、公元前7911-6414年、公元前7042-6059年(1),若加以树轮校正,也是12000-10000年之间。牛栏洞遗址的存在时间,第一期为距今约12000-11000年;第二期为距今约11000-10000年;第三期前段为距今约10000-9000年;后段为距今约9000-8000年(2)。由此可知,玉蟾岩基本上与牛栏洞同时而偏早,因为前者时间跨度仅2000年左右,后者时间跨度则有4000年之多。玉蟾岩在牛栏洞的前半段时间内。而牛栏洞的重要文化遗物出土于后半段时间内。因此,可以认为玉蟾岩文化早于牛栏洞文化。玉蟾岩遗址的空间位置在北纬25°30′,东经110°30′。位于南岭山脉的北坡边缘地带。牛栏洞遗址的空间位置则在北纬24°20′34″,东经113°27′10″,位于南岭山脉的南坡中央偏北,海拔500米左右,比玉蟾岩的海拔约高出一倍。二者相差纬度1°9′66″,经度1°2′9″。从英德沿连江而上溯,穿过九嶷山区,由江华、江永进入道县,南转宁远、临武、蓝山、嘉禾、桂阳一带湘南地区。如果从英德沿北江而上溯,穿过骑田岭区,由宜章、桂阳、郴州、桂东、汝城一带湘南地区,再西往道县,也是比较方便的。两地直线距离约200公里左右,曲线距离也不超过400公里。按远古人类的步行速度,几天工夫即可到达。相互之间的迁徙与往来,并不是难事。

二. 遗址堆积层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堆积厚1.2~1.8米。除上部有近代墓扰乱外,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地层变化复杂,纵向剖面上多呈黑色烧灰土与白色灰土相间的层序。横向平面上通常呈间断小块的交错土层堆积。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发掘了解到,遗址原始地貌西高东低,大石密布,人们最初进时,在参差的石缝间铺垫碎石,扩大有限的生活平面。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不断地局部铺垫灰白色、灰黄色石灰状堆积。这种铺垫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起到防潮作用。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这时无明显的灶坑,只有地面烧火的灰堆。灰堆一般直径约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富集炭屑和动物烧骨。较大的灰堆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往往伴有大量角砾碎块,可能作压火保留火种之用。这种较大的灰堆一般位于巨石旁。因遗址西高东低,堆积物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状况。西部堆积物混杂,颜色斑驳,文化遗物、烧火遗迹及白灰土铺垫均集中于西部,说明西部是人们主要活动区。东部地层多呈颜色单纯的斜平地层,富含碎骨,伴有较多的小螺,表现为伴有人工作用的自然沉积,局部积水。说明东部不是人们主要生活区,仅个别层面具有短时活动的迹象。

玉蟾岩洞穴较现代地面高约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宽约12~15米,进深6~8米。遗址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洞厅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可同时容纳30人左右共同栖息。洞厅北面有暗孔通往后面的大洞口,空气流通而寒凉。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而其附近均为喀斯特山峰,溶洞很多,据道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告诉笔者,类似玉蟾岩的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还有上百个未发掘,它并不是孤立现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附近的三角岩遗存就是一证。

牛栏洞遗址揭露面积51平方米。洞内堆积物很厚,最厚处达3.14米,可分8层。有的胶结坚硬。堆积层中含有炭屑、烧土及大量螺壳、蚌壳、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等,文化遗物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少量骨器、蚌器、陶片,证明这里是一处古人类长时期活动、居住的遗址。目前已经知道该洞总面积400平方米,地面状况狭窄。但对比玉蟾岩的堆积层状况来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印象:

(一)玉蟾岩堆积厚1.2~1.8米,牛栏洞堆积厚3.14米,表明玉蟾岩内人类生息的时间短,牛栏洞内人类生息的时间长。

(二)玉蟾岩堆积分40层,牛栏洞堆积分8层,表明玉蟾岩内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短,迁徙的次数多;牛栏洞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长,迁徙次数少。也就是说,玉蟾岩在2000年之内有40批人员进驻与迁出,每次约50年左右。而牛栏洞在2万年左右的漫长时间内只有8批人员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早期的植物驯化与我国文明的起源

  • 下一篇文章: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