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与迁出,每次约2500年左右。
(三)玉蟾岩内有烧灰堆,大而厚。牛栏洞内未发现大而厚的烧灰堆,只见烧土、炭屑。表明玉蟾岩时代气候寒冷,必须日夜在洞内架篝火才能御寒去湿。而洞内铺垫白灰土,也说明洞内阴冷潮湿,不防潮不能在地面睡眠。而牛栏洞内不用铺垫白灰土,表明地面干燥温暖,洞内气温暖和。即使是在玉蟾岩时代,这里也比玉蟾岩暖和,不需要日夜烧篝火取暖防寒防潮。
三. 出土石、骨器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全部打制,未见磨制。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锄形器。石器制作粗糙简陋,以中小型石器为主,缺乏细小石器。加工技术简单,基本上为单面加工。其石器工业风格与岭南全新世早期的黄岩洞、独石仔等洞穴石器相类似。锄形石器是该遗址富有特征的工具,它采用一遍长形砾石为原料,在其一端及两侧单面打击成器,使用部位是端刃,可能绑在弯柄上用于掘土。骨器有骨锥和骨铲。此外还有用动物犬齿制作的牙饰,出现装饰品。
牛栏洞遗址出土石制品有800多件,其中成型的有200多件。器类可分为陡刃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钻、砺石、斧形器、铲形器、凿形器等,还有少量磨制石器。较典型的是平面略呈三角形的陡刃器和有一个长刃的砍砸器,刃部有多次打击成形后再加工修理的痕迹,说明此时人类加工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磨制石器仅5件,除一件为石斧外,余为磨刃切割器,反映出磨制石器的技术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骨器主要有铲、锥、针。同时还发现磨制骨器的砺石,砺石器身留有多道磨制骨器后的磨槽。经初步分析,牛栏洞遗址石器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石器加工简单、器类多;第二期已出现一些较成形的石器,少量打击加工较好,器类增加;第三期石器的数量大大增加,打击加工修理较好的石器增多,且出现磨制刃部的石器和陶片,但无装饰品。
这就是说,牛栏洞第三期石器相当于玉蟾岩时代的石器。牛栏洞已出现磨制石器,玉蟾岩却尚未出现。磨制石器为石斧与主要磨刃切割器,主要用于砍伐与切割,即砍伐树木或兽骨、切割兽肉之类,表明牛栏洞第三期居民的狩猎生活占的比重相当大。或者说,狩猎生活占主导地位,这才会精心加工石斧与切割器。而玉蟾岩没有磨制石器,也没有石斧与细小石器,狩猎生活并未占主导地位。相反,它拥有锄形石器,可用于播种栽培,证实农耕文化已在这里萌芽。所以,它的石器制作粗陋,不求精巧。 四. 出土动物化石的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残骸。经初步观察,哺乳动物达20余种。数量最多的是鹿科动物。如水鹿、梅花鹿、赤鹿、小鹿等。食肉类动物也很丰富。如熊、鼬、水獭、猪獾、狗獾、貉、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椰子狸、野猫等。以猪、牛、竹鼠、豪猪等常见。此外还有猴、兔、羊、鼠、食虫类等动物。由此可见,玉蟾岩人主要狩猎大型的食草动物和小型的食肉动物。动物残骸中引人注目的是鸟禽类骨胳,其个体数量可达30%以上,种类可达10种以上。这在我国早期史前遗址中是少见的。说明玉蟾岩人也将鸟禽类作为一种主要的捕猎对象,反映这一阶段狩猎技术和狩猎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狩猎大型与中小型动物转向空中飞鸟,扩展了食谱,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与智力的提高。动物残骸中还有鲤、草、青等多种鱼类,和丰富的龟鳖、螺、蚌等水生动物,反映出冰后期新出现的洞穴螺蚌堆积特征。
牛栏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水鹿、梅花鹿、赤鹿(黄犭京)、獐鹿、小鹿、巨羊、山羊等。食肉类动物以中小型种类较多,如沙獾、貉、小灵猫、小野猫、果子狸、水獭、黄鼬、狐狸等,老虎、黑熊、豹等大型动物很少见,小型的啮齿类、翼手类、食虫类动物数量也不多。灵长类也有发现,但亦很少。犀牛化石和东方剑齿象化石在底部地层中虽有发现,但数量极少。此外,龟、鳖、蛇化石和鱼类化石出土不少。由此可见,当时云岭一带的生态环境适合于食草动物和小型兽类生活,而且周围水域面积颇为宽广,水生动物和贝类非常丰富,成为人类捕捞的主要对象。
从上述遗址出土动物化石的种类来看,陆地与水中动物都是一样,唯一区别在玉蟾岩有大量鸟禽类骨胳化石,而牛栏洞没有。这就反映出玉蟾岩人比牛栏洞人的智商高了一个档次,用技巧发明捕鸟工具去捕捉鸟禽,由陆地与水中狩猎对象发展到猎取空中对象。牛栏洞人尚做不到这一点。玉蟾岩人思维领域比牛栏洞人前进了一大步。
五. 出土植物化石的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通过对每层堆积物土样的浮选和筛选工作,收集植物种、核、茎、叶40余种,其中以朴树籽最为丰富。这些植物标本为了解玉蟾岩人的生存环境及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还收集到丰富的微小的螺及昆虫等遗骸,为了解遗址不同部位堆积层的埋藏环境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在文化胶结堆积的层面中发现了水稻谷壳。稻壳出土时颜色呈灰黄色,共有2枚,其中1枚形态完整。此外还筛选出1枚1/4稻壳残片。在层位上它们晚于1993年该遗址出土的稻壳。1993年发掘的3个层位均有稻属的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